【#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 代 中 医 外 科 名 家 简 介》,欢迎阅读!
近 代 中 医 外 科 名 家 简 介
1、顾伯华(1916-1993年)上海市人。出身于世代业医之家。少年时,即随父顾筱岩学中医外
科。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即设诊所于上海。
解放后,顾氏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外科教研组主任、龙华医院外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等职。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0年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外科师资进修班班主任。多年来,顾氏为继承发展中国医药学,培育中医外科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 顾氏诊余之暇,对《外科正宗》、《外科心法》、《洞天奥旨》、《疡科心得集》等均有研究。顾氏著作颇多,重要的有:《改进枯痔疗法治疗内痔》、《中医外科学讲义》、《中医外科学中级讲义》、《中医外科临床手册》、《顾伯华外科经验选》。并发表论文多篇。
2、奚九一(1923年-)男,汉,江苏无锡人, 中西医结合脉管病专家。现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
脉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脉管病医疗中心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专科暨中医外科主任,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脉管病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专家特约顾问;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特约专家顾问;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特约高级医疗顾问;上海市卫生局高评委中西医结合学科组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保健协会特约专家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1993年定为“上海市名中医”,1997年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先后荣获上海市及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奚九一教授在中医的医、教、研事业中奋斗了近50年,在长期临床研究中,创立了“因邪致瘀、祛邪为先、分病辨邪、分期辨证”的学术经验,且经多年研制,筛选内服及外用制剂77种,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坏疽、深静脉血栓形成、游走性浅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炎变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丹毒、慢性淋巴肿、多发性大动脉炎、痛风病等30余种,其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5%以上,对疑难脉管病坏疽二级以上的重症,其截肢率平均降至2~4%左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奚氏糖尿病足”等课题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科研方面:“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治疗”获部级银质奖;“清脉791--1恢复肢体动脉缺血临床与实验研究”获部级重大科技进步乙等奖;“软坚清脉方抗肢体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脉管病新分型分期祛邪疗法”获市局科技进步乙等奖;“清营泻瘀法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市局科技进步乙等奖;“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临床研究”获市局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市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奚氏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新病症的研究”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痛风灵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获市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80年代以来,奚教授已培养硕士生5名、博士生3名,带教培养专业医师数十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91年应邀赴中东阿曼王国为王太后及王室成员医治,疗效得到多国专家的肯定,为中医中药争光;95年奚教授应邀赴美国麻省血管中心作学术报告,得到血管权威惠勒博士高度评价:“中医对脉管病后期坏死的治疗,填补了西医的空白"。96、98、99年分别应香港保健协会、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进行学术交流,得到全国人大代表、香港著名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梁秉中教授的高度重视和赞扬。]
3、柏连松(1936年— )男,汉族,上海市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现任卫生部新药审评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肛肠学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成果奖审评委员会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痔病专题组组长;上海市肛肠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肛肠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新药市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学技术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健康中医专家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干保局肛肠科保健医师;上海市药材公司顾问;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中国痔瘘学》系列视听教材顾问;《医用激光与临床》顾问;《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上海中医药杂志》及《上海中医药报》特约编委;上海中医
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肛肠病研究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病教研室主任等。
柏连松教授,早年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外科名医夏少农教授,跟随夏师临诊,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市中医进修班。他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夏氏外科的中医特色,在从事中医外科、肛肠科的40多年中,他长期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将中医传统方法与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相结合,并把肛肠病作为自己悉心主攻方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许多有特色的治疗新方法,研制发明了许多新药,使中医肛肠科得到了重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被誉为东方名医。
他独创的“双线切挂法”治疗各种高位复杂性肛瘘,既简化了操作步骤,又缩短了手术时间,总有效率高达95%以上,而且避免了复发以及肛门失禁等手术后的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由此,他被载入《中国名人录》和《中国名医名方》等书籍中,并多次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近年来柏教授仍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原有手术基础上又增加了“隧道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使该病的治疗方法日臻完善。
由柏连松教授首创研制的纯中药栓剂消痔锭,用于治疗内痔出血,有效率达94%以上,因而在1986年获上海市优秀中成药新产品二等奖,并被载入中国药典。
柏连松教授还先后研制发明了曙光Ⅰ号注射液、长麻Ⅰ号、炎宁灌肠液、熏洗Ⅰ号、柏氏痔科治疗仪等,其中,“炎宁灌肠液治疗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5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柏连松教授不仅是位名医,而且是位儒医,由他编著的《简明肛肠病学》和主编的《实用中医肛肠病学》先后由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主编的《中医肛肠科学》被上海市卫生局指定为肛肠科住院医师培养丛书之一,另外他还编著了《医籍精选》和《中医治疗疑难病秘要》肛肠病章节,其中《实用中医肛肠病学》获199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柏连松教授对肛肠病治疗和研究的杰出贡献,使得原先空白的中医肛肠科学第一次作为中医外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分科学科,在我国正式创立并已在海外享有声誉。柏教授本人则成为我国中医肛肠科学的带头人和奠基人。近年来他在国内外重要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并应邀出访美国、新加坡等国际学术报告。2000年荣获二十一世纪国际医药发展大会“金象大奖”。
---------------------------------------------------------------------------------------------------------------------------
张镜人(1923~ ),名存鉴,男,汉族,上海市人,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首届上海市名中医。
历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暨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顾问。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顾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情报研究所顾问等职。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政协上海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生出生于名医世家,其曾叔祖张骧云,以擅治伤寒,医德高尚而称誉社会,口碑极佳。先生幼承庭训,立志杏林,为第十二代传人。年未及冠,既学习古典文学,又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及历代名著。18岁开始单独应诊,虽属初出茅芦,但已显露头角,脱颖而出。1946年应国民党政府考试院举行的中医师考试,一榜成名。建国初期,先生率先关闭私人诊所,参加上海市卫生局工作,曾任中医科副科长、中医处正、副处长等职。筹建上海中医学院及中医医疗机构,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先生一直潜心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对中医理论有深邃的造诣,且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吸取新知,甚有建树。在临床上有着丰富独到的经验与用药特色,颇多创新。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n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