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教育论文

2022-10-23 02:5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校本教研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校本,教研,教育论文
校本教研教育论文

校本教研教育论文

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新视野

要: 同课异构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教师合作的研究所谓“同课”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异构”,则指不同的教学设计作为当前流行的校本研究方式,它具有参与者的协商、教与学的比较特征。研究方式有助于教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有课堂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校本教研; 比较方式

正步入深水区的国家课程改革,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它促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转变,也催生了学校的科、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同课异构这一崭新的校本教研方式现身校园,很快就为广大教师认同,并且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成效初显。 一、同课异构的内涵 所谓“同课异构”,实质是一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经验,遵循教学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广泛占有各种资源,进行各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所谓“同课”是指相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进行各自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异构”,则指不同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学资源的重组和利用上求异,是在文本解读上求异,是在教学设计与构思上求异,是在教学方法上求异,是在教学风格上求异……。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恰恰是“异构”。当然,求异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使教学获得更为有效的创新才是目的。所以,这里的“异”,不可为异而异,就同一教学内容而言,不同的“异构”,应当是“和而不同”的。这就不可忽视了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能。

1.异中求同:参与者的协商。 从形式上看,同课异构的“同”指的是教师所授课的年级教材、进度与“课名”是相同的;从本质上讲,同课异构的“同”不是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是指教师对文本的忠实度之“同”,即对文本解读的一致。从研究的内容上讲,同课异构破解的是“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既为同行展示经过处理后教材的“用法”,同时也为同行的研讨提供范例。 2.同中探异:教与学的比较。

从形式上看,同课异构是由不同的教师来上的“ 同名课”,所以更有可比性;研究的内容上看,同课异构是依据课程标准之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样,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都有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就更加深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二、同课异构的流程

⑴发挥年段教研组团队的力量,作好备课前研讨活动。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备课组主要立足于对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和教材的挖掘上。我们要求教师们都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说出个性化的突破方法和构想。把过去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⑵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教学预案。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备课过程。在教师们动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教学学习的方法。 ⑶交流各位老师的预案,展示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从中选出典型,推选两位教师先进行课堂教学。听课后请执教老师说课,请参与听课的所有的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念、学生活动等方面对这两位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多侧面、深层次进行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重建。 ⑷修改完善教学预案。执教老师在听取了教师的建议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并把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片断摘录下来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日志、案例分析。同时结合教师们的评课建议,对自己的教学预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教学《分数的意义》为例,阐述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 第一次活动:确定主题、提出要求。 教研组商定教学《分数的意义》。教研组长要求年段每个成员都参与集体备课活动,提出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并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说出个性化的突破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第二次活动:各抒己见、展示设计

例如某老师:我对教材进行的分 校本教研教育论文第2

析,认为这节课的重难点除了单位"1"的认识和分数的意义外,还有分数单位。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先在导入部分的这一环节创设了分数的怎样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导学部分,设想通过学生回忆说出一个分数,让学生动手用圆片或是一条线段来表示一个分数后,出示多个物体表示分数,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第三环节想通过反馈巩固新知识;第四环节质疑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第五环节总结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六环节通过巩固达教学目标要求。

其他教师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最后教研组再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两位老师上公开棵。 第三次活动:尝试教学反思优化。

两位老师试教后,分别在教研组的活动中,说出了教后的感悟和困惑。教研组成员经过对两节课的听课、观察,坦诚相对,真诚地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两位老师再根据教研组提出的这些建设性意见,并把自己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片段,或是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四次活动:完善设计、资源共享 两位老师在再次试教前,分别对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教研组的全体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nn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