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尊老”“爱幼”》,欢迎阅读!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尊老”“爱幼”
摘 要:电影是活的文化,是文化的具体鲜活呈现。透过电影可以更直观地去透视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从中窥探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电影《刮痧》从一个由刮痧这项中医中独特的治疗手法所引发的一场误会开始,讲述了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多样冲突。“尊老”“爱幼”就是众多冲突中的一项。 关键词:《刮痧》 文化冲突 “尊老” “爱幼” 一、引言
电影《刮痧》的主人公是一对从中国来到美国的中国夫妇,许大同(梁家辉饰演)、简宁(蒋雯丽饰演)和他们几岁大的儿子丹尼斯。通过几年的奋斗,一家人在美国圣路易斯过着还算不错的中产阶级生活。大同的父亲(朱旭饰演)是一位慈祥的中国老人,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圣路易斯看望自己的儿孙。本期望共享天伦之乐的一家人却在一次意外之后陷入了纠结和痛苦当中。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次丹尼斯因为意外被送入医院接受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美国医生发现孩子的背部有明显的两条淤痕,因而他怀疑孩子在家里遭到虐待,于是将这一事件报送儿童福利局。原来,孩子身上的淤痕是因为孩子一次肚子疼,好心的爷爷用中医疗法刮痧为孙子治疗,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件在中国人眼中早已习以为常的小事却为儿子一家造成了大麻烦。大同因为怕相关调查会耽误父亲申请绿卡,因而替父亲承担了“罪名”。尽管大同夫妻两人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但因为难以找到刮痧疗法在西方医学上的证明而被迫接受通过分居来换取孩子抚养权的方案,大同则在整个过程中蒙受了巨大的“冤屈”。最后大同的上司约翰身体力行接受刮痧治疗,并且终于找到了刮痧疗法的证据,大同也最终沉冤得雪。整部电影在圣诞夜全家人大团圆的氛围下结束。电影中的很多桥段都向我们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尊老”“爱幼”之差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典型之处。 二、“尊老”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也是国人引以为荣的优良品质。电影中,大同夫妇在获得成功之后将远在千里之外北京的父亲接到美国照顾就是这种品质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中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其意思是说儿女应当尽力陪在父母身边照顾老人,直到老人终老才可以出外打拼,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尊老”的重视程度。当然,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似乎“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很难得到完全的贯彻实现。很多子女为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踏上打拼之路。然而,在他们心里总是有这样一个想法,等有朝一日获得成功时,一定会将父母接到身边享福,这也正是电影中身处美国的大同夫妇选择把父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的文化根源。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子女虽然也同样“尊老”,但子女与父母之间更像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在西方国家,子女多会选择在18岁之后离开父母的照顾独立生活,而父母也愿意接受让孩子单独出去闯闯的想法,我们更是很少会看到在西方国家中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情况。究其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集体,家的团圆、整齐,一家人要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家和万事兴,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体,个人的发展,独立自主,争取属于自己的空间。
又如,电影中大同为了不影响父亲申请绿卡,选择自己承担刮痧的责任。看似“尊老”之举却让很多西方人感到不解。事实上,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先为人后为己,凡事应先为别人着想,更不要说是自己的父亲。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先有父母才会有子女,所以子女为了父亲牺牲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情要大于法。然而,在西方的文化理念中,法律的严肃公正要远大于人情。西方人追求的是事实的真相,强调谁的责任就应该由谁来承担,看似有些无情,但却体现了法律的公义。这一情一法的“尊老”纠结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中西方因“尊老”而产生的文化冲突还体现在电影的后半段。在大同送父亲回国的机场,父亲
拿着孙子的照片恋恋不舍,大同看到父亲对孙子的思念而深感内疚。此刻的“尊老”之心让他不顾违法的严重后果,跑到儿童福利中心把儿子“偷”了出来,情又一次战胜了法。爷爷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孙子,儿子满足了老父亲最后的心愿,大同因为“尊老”而感到骄傲。带着儿子返途时追赶的警车,不但显示了大同“尊老”行为的严重结果,同时鸣响的警笛也在提醒着观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剧烈碰撞。 三、“爱幼”
“尊老”之后,再来看看“爱幼”。对于孩子的爱护无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都是核心价值观。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整个民族得以繁衍的重要保证。然而,在《刮痧》这部电影中,由“爱幼”引发的冲突确是最明显、最具争议的。先从大同打儿子丹尼斯说起。电影中,大同因为儿子丹尼斯打了上司约翰的儿子而打了儿子一巴掌。对此,西方观众的反应最为强烈,他们无法理解一个父亲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怎么会忍心对自己的儿子下手。事实上,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爱幼”之道。中国文化中有“子不教,父之过”一说。换言之,在中国父母的心中,子女在潜意识理被认为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子女有错,父母对之施予管教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电影中还有一句台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Daddy beats you for your own good”也同样体现了这种思想。中国文化中,父母相信在孩子出现错误时他们应当及时出手制止,并且给予孩子惩罚,以让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打在其身痛在我心”,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有时看似过火,但其中却隐含着父母对于孩子的殷切希望,打在丹尼斯身上的一巴掌也同样打在了大同的心上。然而,对于西方观众,这一点却是绝对无法理解的。在西方的文化概念中,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个体,即便是父母也无权决定孩子的命运。当孩子出现错误时,西方父母更愿意以一种平等、温和的态度来与之沟通交流,循序善诱,让孩子从内心接受父母的说法,以达到心服口服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父母“爱幼”时更看重的是即时的效果,而西方父母则更看重对于孩子独立人格和自尊心的保护。中国父母的良苦用心恐怕也只有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东方人才能体会吧。 同样让西方观众不能理解的还有当大同对上司约翰说,“我打他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我打他是对你的尊重,我给你面子才打他的”。此时的“爱幼”又与“面子”问题扯上了关系。“面子”顾名思义就是别人给予自己脸面,通俗点说就是别人对于自己的尊重。中西方文化都看重“面子”,然而对于面子的具体理解却大不相同。中国人眼中的面子是“主动的面子”,希望通过自己主动的行为来得到群体的认可和尊重,与对方达成共识。而西方人眼中的面子是“被动的面子”,西方人希望得到的最大的尊重即是对于其个体的尊重,有独立的个体人格,不希望别人干扰自己的生活,影响自己的决定。大同打孩子,本想以此举来换取上司约翰心理上的平衡进而获得他的谅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给对方面子。而成长于西方文化氛围下的约翰则很难把打孩子与给自己面子相联系起来。这种错位的理解也导致了法庭上大同和约翰之间的激烈争吵,甚至让约翰误认为大同有虐待自己孩子的倾向。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愈加深入。各国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也变得越来越为普遍。电影《刮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好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也都代表了各自背景文化的突出特点。可以说,他们即是各自文化的受益者,但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所伤。大同因为自己的“尊老”而越过了法的界线,美国的医生和儿童保护组织成员则因为“爱幼”而被眼前的表象蒙蔽了双眼差点冤枉了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中国父亲。文化的冲突在片中随处可见,但值得庆幸的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终于在影片末尾处出现。一心想陪孩子过圣诞节的大同冒险爬上了楼房的下水管,此时,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被大同所展现出的父爱所深深打动。最初误解大同的上司约翰,因为深信大同的为人,选择以身试法体验刮痧疗法,结果发现是自己误会了大同。最终在他和儿童保护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同终于沉冤得雪,又重新和自己的家人待在一起。结局的文化融合看似大团圆,但也值得我们深思。
在面对另一种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时,任何人都不应该妄加判断它的好与坏,只有勇于迈出一步去了解对方、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做出合理的判断,也只有这样类似于大同一家的遭遇才可以被永远避免。 参考文献:
【2】 乐戴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王淑君.重温电影《刮痧》,解读文化差异.中国校外教育,2010 (4).
【4】 张继英.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差异.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n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