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欢迎阅读!
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识字,只有识字的基础打好了,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接触过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历历在目,但是把这些相关的识字教学方法综合起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新课程改革已经例行多年,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但是从识字教学现状看,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很多学生能够用创编儿歌的方法识记汉字,表面看来识字效率在逐步提高,实际上缺少科学的依据,这种识字方法只是对汉字的字形有了初步认识,缺乏对汉字的音和义的识记。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是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本身也蕴涵着无尽的文化学宝藏。识字教学既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文字工具的功能,也追求着传承祖国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文化意识,积淀文化知识的目的。
要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一方面要对识字教学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以科学的汉字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巩固学生学过的汉字,并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形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因此识字教学必须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入手,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还原应该属于识字教学的“文化”。
识字教学走向科学化,还要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它要不断打破经验性教学的陈规,使识字教学的每一个程序都有科学的依据。在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都要遵循汉字构形与运用的规律,遵循儿童学习汉字的心理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运用汉字学的基础理论来指导汉字的识字教学,这一科学观念目前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识字教学的改革中日益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作用。
一、教师要具备汉字学理论知识——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识字教学是在小学低年级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汉字数量多,形体繁,要让儿童在短期内掌握足够使用的汉字,并非易事,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识字教学及其研究是低水平或低层次的。汉字的构形是有规律的,适当地利用汉字的构形规律进行识字教学能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目前,文字学界对汉字的构形规律有很多深入的研究,社会上广泛应用的还是传统文字学的“六书”理论。“六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的汉字学家许慎最早在《说文解字·叙》中为六书下了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表明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的,正所谓汉字字字有理。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不难看出也是按照六书的理论编写的。教材运用直观的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把他们从繁重的机械抄写、识记中解放出来,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识字效率。
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小学语文老师不同于汉字学专家,能了解一些汉字学知识,懂得一些汉字字理,确实对识字教学大有益处。如果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汉字学知
识,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在识字教学中就会有新的突破。
二、帮助学生理解字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低年级语文学期总课时量少了,课文数量却多了,课文篇幅也长了,识字量更是增加了不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或挤出时间进行“阅读感悟”,生字教学像是走过场,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或干脆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后机械抄写,久而久之导致识字效益下降,学生造句、作文错别字连篇。语文老师怨声载道,却不知因为自己忽视识字教学导致而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抽出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字理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语文课会变得生动。
汉字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字,对于一个汉字来说,它是音、形、义的有机结合。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看到图像太阳,就可以联想的汉字日,也就自然地理解了日的本义。建立了音形义的联系,学习汉字也就变成了一件趣事。再如:和日有关的生字晴、暖、旦、明……不用一一细细解释,大家也都能理解字的意义了。汉字的构成就像树状图,枝枝相连。我们在教学中掌握了这一规律,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孩子,那么学习生字也就不会是简单的笔画的堆积,枯燥量化的记忆。每一个汉字,就是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结构,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识字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传授的过程。而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在语文识字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将字理教授给学生,既能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加信息量,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掌握字理,培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
在近几年的识字教学实践中,培养孩子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识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还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秋天,第一课是《秋天到》课文中有一句“秋收忙”,“收”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个生字,对于学过的反文旁的生字学生总数出现错误,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课上我特别强调了“反文旁”是由“攴 ” (pō)字变化而来。从“攴”字的构字部件来看,可看到手形“又”,上面的竖横表示手里拿的某种劳动工具,“攴”字的意思是手拿工具做事、劳动。因此“反文旁”与做事、行为等有关,如“做”、“改”、“牧”和今天学的“收”。接着,我又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温习了和“手”有关的几个部件,如“扌”、“又”;在学习《火红的枫叶》一课时对寻找的寻字做了补充和手有关的还有“寸”。我想通过这样的讨论、讲解,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定会加深对带有“反文旁”“提手旁”字的理解,体会到汉字的奇妙之处。
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指导学生字理识字,把一个个让人看起来只是简单笔画的堆积组合,让人记得头昏脑胀的方块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提高了识字效率。
四、掌握字理,追溯本源,弥补认知缺憾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规律,初步了解了基本字的构字规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对某一类字的理解产生了质疑。还是二年级《秋天地》一课中提到“天转凉,风变爽”在理解这句意思的时候学生提出了有关两点水旁和三点水旁的字有什么关系?其实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对两点水的字和三点水的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三点水旁的字和水有关系,江、河、湖、海、潮、湿等;两点水旁的字大多数都和温度联系在一起,冷、凉、冰、冻等;还有一些两点水旁的字冲、准、减、决,和温度没有关系怎么回事?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
识字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冫”读音bīnɡ,古时候表示冰,因此冷、凉、冰、冻等都和冰冻有关系;冲、净、减、决都和水有关,原本是氵旁,后改为冫。如决本写作決,氵为形,夬guài为声兼表意,表示与分开的意义有关。决的本义表示打开口子,疏导水流。
一年级下册主题单元雨主体课文《美丽的彩虹》教学中,“虹”字的识记方法,学生用很多识记方法,但是都与“虹”本义没有关系我给孩子们解释了“虹”字的虫字旁的由来。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古文中有“虹饮于河”的说法就是最好的证明,意思是说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此时,学生个个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相信学生再也不会把“彩虹”的“虹”的虫字旁写成绞丝旁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诸如学生不了解“王字旁”原本表示与玉有关,也叫“斜玉旁”;四点底表示火,如“热、煎”,还可以表示尾巴,如“熊、燕”。太多的“不了解”给我们的识字教学留下了许多缺憾,我们很有必要在识字教学中更多的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使我们的识字教学不再有缺憾。识字教学中掌握字理追溯本源,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很好的做到有效识字教学,弥补了识字教学中的缺憾。
也许正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才造成了汉字“难学、难记、难认”的老大难问题,所以字理识字教学法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质量的良策。但是还有一些老师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只是把识字教学只是当作一件苦差事来做,学生只能把识字当作一件乏味的事情来完成,全然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更谈不上感受汉字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依据规律而行则兴,违逆规律而为则衰。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因此,无论是从那个角度来看,字理教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回顾小学语文课堂的识字教学,主要可以归纳为“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这两种。而这两种教学思想的区别就在于对完成识字和发展语言两项任务的侧重点不同。集中识字强调汉字规律,主张在识字过程中发展儿童的语言;分散识字强调语言规律,主张在发展语言过程中识字。总观全局,以上诸种识字教学方法各有优势,但也有自己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基本上能够掌握见到木字旁的字就会想到和植物有关;见到走之旁字头的字就会想到与走、跑有关系……这就是我们的汉字。
在今后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让我们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识字教学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真正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识字教学一定会越走越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