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国学才女”

2022-11-06 09:07: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7岁的“国学才女”》,欢迎阅读!
才女,国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7岁的国学才女

作者:寇雨琦

来源:《高中·青春励志》2017年第01



她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舞台上,那个穿着白衣红裙的姑娘。她被称为国学才女,现场接招主持人董卿的飞花令,从容答出分别在第一和第七个字为的诗句。她自信的表现与深厚的积淀惊艳全场,最终在总决赛中获得亚军。

同学们戏称,李子琳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的确,在2014年的北京中考中,她的语文获得满分,总成绩为570分(满分580分)。高一时,她和同学一起参加北京电视台的高中生智力竞赛节目《SK状元榜》,曾取得六连胜的佳绩。她的秘诀有哪些?李子琳提到了诗词。诗词中蕴含的无穷的自然和人生的哲理,使她学会在纷繁的琐事中沉静自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灵动何妨稳其人静亦忱

在台上,她沉着冷静,简直就是大写的。在宿舍老师眼里,她最大的不同,是从来不扯闲话,看到她的时候,她的手中必捧有一本书。

但是,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才女。

提及才女,我们脑海中常常会出现手拿一块手帕或是一把轻罗小扇,双眉微蹙,倚窗外望的身影。李子琳并不是这样的身影,她不会在生活中饮诗餐词,不会赋予自己一种纯粹古典的生活。即使在她捧着iPad点点戳戳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受到她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静如止水的她,真的很难让人联想到平日里那个有说有笑,时不时还捉弄一下别人的女生。如果说阳光、空气和水赋予了她活泼的性格,那么诗词就一定是那个塑造她沉静内心的元素。

她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两个特点。一是心细。哪个同学心里难受,她就突然变成知心姐姐了。有时候,我安慰别人,她还会告诉我怎么安慰更合适。二是正经。其实她平时也疯疯癫癫的,但该正经的时候特别正经,是个让人觉得什么时候都拿得出手、站得出来的人。李子琳的同學说。

李子琳还悄悄透露,她在台上的沉着,其实部分原因是紧张。她也有担心的环节——看图猜诗句,不因为别的,因为看不清啊……

一次,李子琳参赛,她仅看见图片上出现了一个山头,台上选手便猜出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子琳实在是惊讶,后来,她去问那个选手,怎么猜出了这句诗。那个选手说:你看,那山上有一只猿猴啊。”“我只能看见一个小黑点啊……”才女的内心也崩溃。 腹有诗书诵出口自成章

问及如何背下这么多的诗文,李子琳强调了成诵二字。

大家背诗文,可能会像背课文一样,根据逻辑来记忆,背着上句时想着下句,时不时就挂在嘴边了,却始终想不起来某一个字。

我通常在理解后,会以诵读的方式来背诗,要能成诵。李子琳解释,就像提到床前明月光的时候,你肯定能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疑是地上霜。这样记忆,才能把诗词背得很流畅。

读诗文并不像僧人背佛经一般,快速地反复读。我诵读不讲求速度,背一首诗,一般会每天早上读两遍,大概需要一个星期。有时候,我也会吟诵出来,带着韵律去背。 当然,即使背得再熟也可能忘,重复是非常重要的。

谈及自己的诗词情怀,李子琳常常说:唐诗中的许多经典,大家都耳熟能详,几乎从小就将其刻进了生命里。在识字还不多的年纪里,很多唐诗我已烂熟于心。

那么,有没有一首诗,是你在有一定的积淀后,渐渐理解而被打动的?有人这样问李子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她提及了两首诗。

一是杜苟鹤《春宫怨》的颈联和尾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她说历来写宫怨的诗很多,可这两联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在风和日暖中,面对这样美的春景,好像什么愁怨都会消散,让人回忆起那些美好的事情来。

二是张祜的《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她解释说:整首诗自时间与空间的巨大跨度而起,写作者在遥远的他乡空耗20年。所有的悲戚凝聚何满子这一个点上,给我一种宕开的感觉。 自幼入学堂往复至今朝

李子琳从小接触国学,在爸爸的带领下初识诗词,之后一直参加国学课程。自九岁起,她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直至如今。

那该是怎样一种情景?东方既白,别人尚在沉睡,她已在楼下借灯捧卷,书声琅琅……”李子琳的生活,没有过于夸张的渲染,显得真实、简单而规律:每天早上620分左右起床,晨读诗文,一天的学校生活结束后,睡前再读诗文。

她从九岁起,每天读一个小时诗文,到今天,简单计算一下,她这样做已经超过了2500个小时。

国学至高,是情怀,是志向,是信仰,但对李子琳来说,学习国学或许已成为她入骨的习惯。

李子琳说:小时候,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经典、传承的概念,就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要说对国学的感觉,那肯定是要在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再出现的。因为了解得多了,走进去了,所以离不开了。因为离不开了,所以走得更远了。这之后就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良性:循环了。

她令人赞叹的国学功底,便在这一日一夜的诵读间累积。最让人自叹弗如的,也是在这每日每夜四个字上:那是一种不可打破的习惯,不是十年寒窗,而是像吃饭、睡觉一般自然。这个习惯看似简单,却成就了她与众不同的国学功底。习惯使然,细水长流,融入生命,如同水之溶于水中。

国学对她有什么样的意义?旁人似乎可以列举出一条条答案,但她自己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法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一切,不过是她的一种最普通的生命状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kR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