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成为记者型主持人》,欢迎阅读!

怎样成为记者型主持人
作者:叶健
来源:《声屏世界》 2014年第13期
叶健
记者型主持人这个称谓,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有两层含义,其兼具着记者和主持人的双重属性。首先,作为一名记者,要求其具备足够的新闻敏感性,过硬的文字能力,能够在最快的时间抓住新闻的本质;作为一名主持人,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把控节目的能力和体现编导意图等能力,而不仅仅是坐在演播室里照本宣科。归纳起来,记者型主持人与传统的主持人和播音员相比,至少具有三点优势。
一、切身感受,有利于沟通受众和媒介。相对于播音员和一般主持人来说,记者型主持人更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对其有切身感受和体会,更能够理解新闻当事人的喜怒哀乐,能够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记者型主持人的讲述,能够更好地被受众接受。
二、参与采编过程,有利于增强节目整体性。记者型主持人参与了节目的全过程,所以对整档节目的架构、编导意图、表现手法等了如指掌,了解事件的重点与非重点,能够更好地驾驭节目,引导并调动受众情绪,使整档节目的节奏恰当、自然生动。
三、个性化传播,有利于舆论引导。记者型主持人也许在吐字发声、语音、长相、身材等方面不完美,但他们有着各自的个性和主持风格。如白岩松的深邃睿智、崔永元的幽默、董倩的舒缓沉稳,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那么,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保持公正立场。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反映事务的本来面貌,记者型主持人可以通过采访当事人、专家学者,把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发展、结果等要素展示出来,让受众在事实面前认清本质。
具备质疑素质。当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伪事实”时,记者型主持人要独具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把问题揭露出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有这样,才能揭开表象,发现本质,给受众以启迪和思考。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现场描述能力是主持人包括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必备的基本功。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四川成都台主持人蒋林的现场报道占据了央视等各大电视媒体的屏幕。在地震现场,蒋林的报道思路清晰、言简意赅、准确到位,不恐慌,没有多余的情绪,更没有煽情,在有限的时间里,有用的信息量达到了极致,这种立体式、全景式的报道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蒋林的现场报道,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灾区灾情及灾区群众的基本情况。
抓住细节的观察能力。在现场报道中,记者型主持人要会抓住细节,以小见大,灾难性报道中更是如此。再以成都台蒋林为例,在采访中,蒋林发现有一家三口全光着脚站在大街上,表情非常恐慌,而且身上有伤。没穿鞋的灾民,这个典型的细节很好地说明了地震来临时人们内心的恐慌。
处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现在大多数电视媒体都采用了直播报道,力求信息最新、最快、最准,直播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演播室主持人沉着冷静、灵巧机敏、不留痕迹。比如在直播连线时,由于灾区通讯不畅,往往造成连线时断时续,
这就要求演播室主持人快速填补时间。可利用中断的时间向观众介绍灾情概况、最新进展、稍加点评等,切忌哑口无言或反复呼叫,把问题扩大化。
准确控制情感的能力。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客观地传达新闻事实,不能有个人的情绪,以保证客观、公正。但事实上,面对自然灾害时,特别是面对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些人间悲剧时,主持人的内心不可能做到完全冷静,情感不可能完全游离于事件之外。正如白岩松所说:“主持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主持人。”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央视《新闻调查》做了一期《震中一日》的节目,主持人王晓清面对灾区所见所闻,没有渲染,没有矫情,而是以一位普通人的视角见证了灾区的点点滴滴。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宋晓阳的话说就是:王晓清,一位朴素的调查记者,她不会在镜头前摆着做作的表情,也不会把采访与个人内心裹挟在一起,更不会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她真的是不聪明,还是太专业?可见,主持人也是活生生的有血肉、有感情的人,道义和良知、人性和生命都在感染着他们,主持人的真情流露也在感染着观众,使得传播更加生动和富有人情味。
(作者单位:六安市广播电视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j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