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两岁半宝宝模仿行为观察记录分析》,欢迎阅读!

两岁半宝宝模仿行为观察记录分析
1、理解幼儿模仿行为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有关幼儿模仿行为的研究主要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理论、变色龙效应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等等。每种理论所分析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但都有助于幼儿模仿行为发生的理解
2、2~3岁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动机及特点
2.1模仿类型模仿类型主要有三种:①动作模仿,动作模仿指的是幼儿重复他人的肢体动作或行动。②语言模仿,语言模仿指的是幼儿再现他人的声音或语言,包括无意义的语气词和拟声词,如“哈哈”,“嗯嗯”,等;③表情模仿,表情模仿指的是幼儿看到他人的表情,做出相应的表情。如哭泣、微笑、做鬼脸等。
2.2模仿动机模仿动机指幼儿进行模仿行为的原因。幼儿模仿动机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对教师和长辈的尊敬和喜爱,因为对教师和长辈的尊敬和喜爱,在生活中会模仿该对象的动作,语言和表情。②新奇、有趣的体验,幼儿因为觉得好玩而进行模仿行为,为了获得愉快的体验。比如模仿别人踩在轮胎上,因为觉得很新奇、有趣。
观察发现,2~3岁的幼儿最主要的模仿动机就是新奇、有趣的体验。这个阶段的幼儿以个人感觉为主,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集体意识弱,很多时候就是觉得好玩而去模仿别人的行为,获得快乐的体验。
2.3模仿对象的选择特点2~3岁幼儿在园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两类,同班幼儿和教师。幼儿的模仿行为对模仿对象的选择没有很大区
别,幼儿不仅模仿教师,也会模仿其他幼儿。我们一般认为幼儿会更多的模仿教师,是因为成人有较高的辨别是非能力,觉得幼儿应该去模仿教师,说明成人对幼儿的期待会影响对幼儿的判断
3、引导幼儿积极模仿行为的主要策略
教学内容应选择有趣的及幼儿感兴趣或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从幼儿的模仿动机上看,2~3岁的幼儿多是因为觉得好玩而进行模仿行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有趣的及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幼儿就会很乐意的去模仿学习。而且还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
3.1引导幼儿克服盲目的模仿行为2~3岁的幼儿好奇,好模仿,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弱,他们会模仿他们觉得好玩、有趣的事物,却不会思考模仿对象的好与坏、以及模仿内容的对与错,所以,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模仿行为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幼儿克服盲目的模仿行为,避免不良行为会带来的危害。
3.2教师做好榜样示范虽然说幼儿对模仿对象的选择是同班幼儿还是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幼儿园生活中占了很大部分的存在,也是幼儿心中权威的代表,出于对教师的尊敬和热爱,幼儿经常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除了教师本身做好示范,还可以邀请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人物来幼儿园演示,比如警察、消防兵等,教导幼儿一些正确、积极的行。
3.3有效利用夸奖很多时候,幼儿为了表现自己,得到教师的夸奖和肯定,证明自己也能做到而去模仿其他幼儿的行为。所以说,教
师的夸奖可以很大程度的鼓舞幼儿积极的模仿行为。
3.4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模仿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幼儿园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幼儿自发的模仿行为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发生的比较多。这说明,教师应尽可能的多给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与其他幼儿交往,在游戏中通过交流合作模仿学习其他幼儿,获取他人的经验来增加自身的经验。总而言之,2~3岁幼儿模仿行为非常明显及突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模仿行为,了解他们模仿行为背后的动机及特点,还要运用正确、有效的策略引导幼儿积极的模仿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