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中国文化

2023-05-02 15:4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与中国文化》,欢迎阅读!
中国,中医,文化
中医与中国文化

一. 从生活经历谈对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认识

我一直是个很相信中医的人。初二那年,因为感冒没有及时治疗,我得了鼻炎。后来辗转了好多地方,吃了好多西药,都没见效。直到一个熟人向我妈推荐市医院的一个老中医,我开始吃中药,这才慢慢好了。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中医是个很神奇的职业,觉得中医可以治好西医治不好的病。高三的时候,胃酸严重,吃什么东西都觉得恶心。我一朋友知道了以后,就给了我她常去看病的那个中医的联系方式。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的盛大场面:早上不到7点就有二三十个人在挂号处排着长长的队,等待着745开始挂号。更神奇的是开始挂号的时候,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都不约而同地找这个医生看病,我在后面急得要命,生怕轮到我的时候就没号了。这个中医是个四五十岁的伯伯,虽然还不老,却已可谓是医院的顶梁柱了,好多人因为他专门从县城起早跑来挂号。之后不仅我的胃病治好了,身体抵抗力也增强了不少,都很少生病了。到后来在他那儿,连我脸上的痘痘都被中药调养得服服帖帖,基本上都不怎么敢出来了,解决了我的一个大心病。

从小就听老一辈的人说,喝猪肝地瓜叶汤可以治夜盲症;服用冬稻草根煎冬瓜条可以治牙龈出血;硫磺和芒硝对呼吸道传染病菌或病毒极有消毒杀灭作用,只要家中常备便可以防御各种疾病。中药很神奇吧?简单的搭配就能发挥重大的作用了!

因为老一辈对中医的信任和我自己从中医中受到的益处,我渐渐就被中医的高明和玄妙折服了。有经验的中医通过把脉、观察气色就能找到你的弱点并最好地防范、治疗,击中要害,再通过中药材的搭配根除西药不能根除的病症,简单却有效,绝不是西医能比得上的。

当然,这些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医的好多理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展开的。比如说,记得之前读《黄帝内经》时,其中有说:“平人不病”,“古之智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与天地合”。于我的理解之中,“平”就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有节”自然是强调“有度”、“不过分”,“有常”就是说“有规律性”,“合”则是一种“统一”,这些跟老子思想中的“损有余,补不足”,即通过减少过分和补充不足的方式寻求一种平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也正符合了儒家的“中庸”学说。再比如说,《黄帝内经》中讲到过:“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是认为人是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的,而且应该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生存。这跟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以及“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本质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生命的就是“气”的生成,“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总之,带着对中医的信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我走进了“中医与中国文化”的讲堂,经过这一个月左右的学习无论是对中医的理论还是对中医与文化的关系,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二. 对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新认识

上了这么多节课后,再来谈我对中医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我觉得首先应该更具体地从它们的理论谈起。

严格来说,中医理论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当然,中医和中国文化理论上是相通的,绝对不能分开而论。像是“阴阳”学说,“五行八卦”学说,“天干地支”以及“六十四卦全体”,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灿烂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医发展至今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中,我觉得最基础的还是“阴阳”和“五行”学说。阴阳讲求平衡性,五行反映整体性,这些都算得上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也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在“阴阳”学说中,认为整个自然界都是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的,阴阳二气相互对立依存,它们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一切正常活动的基础。《黄帝内经》有说过,人身的阴阳跟天地的阴阳是完全一致的,中医就用它来解决各种生理问题。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而不是五种物质,其于中医则分别对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从相生来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从相克来讲,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脏之间同样也是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它们的相生相克也是中医治病的基础。还有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在于“天干地支”在人的命理上的应用我妈比较在意这个,尤其是当新的一年要开始的时候,她总会找算命师傅帮我们一家算算一年的运势以及要注意的地方。印象中那些侃侃而谈的算命师傅真的很厉害,单是听你说了生辰八字就能说的八九不离十了。这次上完课之后总算是对这有了简单的了解,通晓了推理的过程,以后说不定也能在别人面前露一手呢。

除了理论中医和中国文化还有着更多有意思的联系,这些在生活中都有着生动的体现。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讲的关于“端午”的来历。端午节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它的最初目的就体现了丰富的中医理念。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初五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为不吉之日。久而久之便发展起了挂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避疫的习俗。当然,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还有其他的版本,但是我最相信的还属这个。此外,不少古代文人还有着浓厚的医学情结,其中以宋代尤甚。就拿苏东坡来说吧,在《东坡志林》、《仇池笔记》、《苏浣良方》、《道枢》、《类说》等着作中,都有苏氏养生之道。如他认为“养生者必以胎息为本”,详尽生动地叙述了胎息的具体练法:即想象呼吸之气,“如熏炉之烟,烹鼎之气”,而且“心不起于念”,强调入静与存想,相较于晋唐时期的强闭呼吸之练法,进步颇多。再如他在《小圃》五咏中,吟咏枸杞“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咏其抗老化、令头发变黑、使容貌光可鉴人的功效。此外,他还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V8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