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程式”资助育人体系模式构建初探

2022-12-27 07:2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全程式”资助育人体系模式构建初探》,欢迎阅读!
育人,初探,程式,资助,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全程式资助育人体系模式构建初探

作者:陈雯

来源:《科教创新》2012年第11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应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大学四年全程式资助育人体系新模式,突出群体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物质上得到帮助的同时,思想、心理、个人能力都得到培养,实现育人和成长的教育的。

关键词:全程式 资助育人体系 模式构建

教育的本质而言,资助是手段和途径,育人才是本质和目的。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实施为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完成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解决了贫困生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但这只是做好资助工作的第一步,资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育人。根据目前一些学校的资助工作只停留在一些常规事务性工作而未将重心移到育人这一环节,本文分析了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必要性,探讨如何在大学四年开展全程式资助育人工作,使学生在物质上得到帮助的同时,思想、心理、个人能力都得到培养,实现育人和成长的教育目的。 一、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开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研究不仅对于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深化研究资助育人效果,丰富和发展学生资助工作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一,有利于探索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资助政策的施行既为高校思想政治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也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挑战。面对80后和90后的学生,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全程式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对于提高思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实际工作提供了借鉴作用

第二,有利于教育公平原则。通过高校育人体系的模式构建并在实践中操作运行,从各方面关怀和帮助受资助对象,消除因经济原因带来的不公平竞争因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公平参与社会竞争。

第三,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部分受资助对象出现的一些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会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通过经济救助、学习扶助和精神扶志,将帮困、助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将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建设,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全程式资助育人体系的模式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福特基金会在陕西省7所高校的一次调研显示,高校贫困生最需要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次是:经济学习(两项并列第一位)、心理、人际关系、就业等。[1]这表明,当前,我们资助的对象除了面临经济困难外,其知识、心理、精神等方面确实面临着不同层次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实现育人的目的?本文认为对贫困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应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从他们录取通知书开始直至毕业完成学业离校之日,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资助育人工作,构建科学有效育人新模式。 1、一年级的学生刚迈入大学,对一切还处于懵懂适应期,有时候对国家的资助政策还不是非常了解,这时候应重点开设国家资助政策的辅导课,让他们有针对性的申请相关的资助,解决经济上的困难,特别大一时期也是贫困同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集中期,利用这个时机对他们开设相关的诚信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诚信意识,弘扬诚信品质。同时,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比如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介绍如何面对贫困,如何树立良好的心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以便鼓励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

2、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处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最低谷,他们已度过了进大学时的新鲜感,而经济上的困难、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前途渺茫等主观体验和感受,在他们的现实感觉与当初大学及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两者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面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讲座、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心理调节、人格特质及人格测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信任背摔、同舟共济、寻猎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人际交往、情绪困扰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而开展的心理训练(自信心教育、励志教育、挫折教育、人生发展规划教育等),开展旨在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培养贫困生的发展潜能以及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生活的信念,让他们认识到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而是他自己,从而实现他们心理上的自助。

3、三年级的学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心理,开始憧憬未来的事业发展,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能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和社会分析。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一方面,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由学校组织或鼓励贫困大学生自己组织一系列活动,也可以将实践内容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增强实践活动效果,如将计算机专业的贫困学生组织成立计算机医生志愿者服务队,从事电脑维修,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专业技能,增进贫困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实践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针对贫困生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的问题,组织他们外出参加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益性质的活动,如利用寒暑假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家乡或其他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步状况,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4、大四学生的最主要目标是就业。这个时期应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做好就业前的充分准备。通过开设求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能、礼仪、签约注意事项等内容的讲座,加强技巧辅导、招聘模拟、职前实习等实践方面的训练,做好就业前的充分准备。

三、全程式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着重点

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贫困女大学生存在更多心理问题,她们本就多愁善感,若家庭经济困难,对自尊心的冲击更大,加上自身抗压能力较差,不良心境持续时间比男生要长,更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感体验;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较之城镇、城市的贫困生来更容易出现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等;贫困程度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并且随着贫国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对于这些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等内在因素决定了最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就是突出群体指导和个性化指导,即一视同仁、分类而教,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如加大大学学习方法的培训、增加交际沟通能力的培训,组织管理能力的实训等等,以缺啥补啥为原则,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心理选择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卜长安、乔棍,高校贫困生资助及成才教育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4),7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Ef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