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型建构在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的应用

2023-04-30 08:3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模型建构在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的应用》,欢迎阅读!
建构,宇宙,模型,地球,领域


浅谈模型建构在小学科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应用

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宇宙时缺少实际的感性体验,和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大量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这些都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建构增加了难度。本文以《在星空中一》为例,浅谈模型建构在小学科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应用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把空间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建立了关系,有效的建构了科学概念。



标签:模型建构 地球与宇宙 北斗七星

蔚蓝的地球与浩瀚的宇宙,总能引起人类无限的遐想和探索欲望。小学生同樣也对此领域充满兴趣。小学生五六年级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学习由于缺少实际的感性体验,和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再加上空间结构的运动性和大尺度特点,这些都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建构增加了难度。天体的运动形成了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天文现象也随之变化,学生的空间结构也要随之变化;大尺度的空间结构需要学生有着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是地球和宇宙空间观念建构的难点所在,需要我们去研究和突破。



所谓模型,是指根据已知的事实建立的,研究对象简洁仿真性的表述。从原型出发,根据某一特定目的,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对原型进行抽象,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建构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并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模型建构可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体现学生本真探究、培养学生天文爱好,模型本身越逼真,实验效果就越好。下面以《在星空中(一)为例,浅谈模型建构在小学科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应用



一、建构模型四要素

建构模型四要素包括任务驱动、模型建构、模型探究、解释原型。在《在星空中(一)》一课中,其四维教学目标是: 学生在经历北斗七星模型建构的过程中,认识到7颗星离地球的远近是不同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北斗七星,构成的图形是不同的,进而明白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学生通过建构和观察北斗七星模型,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和做出解释; 学生在北斗七星模型建构的过程中,知道建构模型是认识星空的重要方法,培养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学习掌握建构三维立体的北斗七空间结构方法流程,体验stem在建模中的应用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建模四要素为:1、任务驱动(引模):模拟什么北斗七星的模型;2、模型建构(建模):怎样模拟根据已知信息建构模型;3、模型探究(释模):分析模拟后看到的现象——运用模型探究未知信息4、解释原型(拓模):原型对比不同角度观察北斗七星模型。



二、建构模型






1.所需材料

泡沫板、竹签、黏土

2.找一张边长为5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纸板,按图打上7个小孔

(七个孔距离地球观测端的距离,按照七颗星距离地球距离相应比例排列)准备7根长度不同的竹签,用黏土揉七个小球插入竹签的上端,代表七颗星。1号到7号位置分别插入这七根竹签。



3.活动

①转动光源和相应移动背景屏幕,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使七颗星的影子完全落在屏上,描绘影子,再用线将它们连起来;②一张纸画一幅投影图,完成后,将画好的4幅图整齐摆放在桌子上,仔细观察发现,并总结结论: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不同的季节指向不同:晚上89点观测,秋天斗柄朝西,冬天斗柄朝北,春天斗柄朝东,夏天斗柄朝南。



宇宙类课文难上,难在哪里?学生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来支撑。建模是一个思考、思辨的过程。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建构了空间观念;借助模型分析和想象认识对象间的实际关系,通过真实的情景回归,让学生把空间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建立了关系,有效的建构了科学概念。



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空间观念的建构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它终将为学生后续的科学学习科学概念的发展,为终生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桥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晓宁. 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模拟实验研究[J].教师,20171581.



[2]..http//wenku.baidu.com/view/8d14bc86b9d528ea81c77964.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3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