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码译码角度简析方言在交际中产生的误会及方言的推广传承

2023-03-16 20:3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编码译码角度简析方言在交际中产生的误会及方言的推广传承》,欢迎阅读!
方言,译码,简析,传承,交际
从编码译码角度简析方言在交际中产生的误会及方言的推广

传承

摘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象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而方言是维系地方文化的纽带,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时间的发展,很多方言濒临消亡。此论文将阐述跨文化交际、编码与译码及方言的定义,从传者编码及受者译码角度,就方言在交际中产生的误解进行分析,并试讨论如何从上述视角推广并传承代表多元地域文化、朴素民间思想形式和丰富深刻语态的方言。 关键词:方言;跨文化交际;编码;译码

一、方言、跨文化交际、编码及译码阐释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的解释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没有全民性的特点,是语言发展不平衡而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也就是本文所关注的。

中国地域辽阔,各省份之间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各方言分布在全国各处。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其中官话方言包括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和江淮官话区这八个区。

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不同语言之间的抵触都能够形成方言。其具体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其中以语音方面最为突出。

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访问,跨国公司工作人员间的沟通联系,学习外语的同学出国留学,等等,都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定义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词,美国传播学Marshall Singer认为,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其次,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文化上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存在不同,那么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属于跨文化交际。上文提到地域方言因为地域产生不同方言,那么不同语言系统的人自然隶属于不完全相同的群体,也就说他们之间的交流属于跨文化交际。 在传播学中,传播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从传播的模式来看,早期Harold Lasswell提出了的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的5W模式,此模式中,传者,就是上面所说发出信息的一方;受者,便是接受信息的一方。而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编码和译码这两个环节,并且,这两个环节便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产生误解的环节。 编码,位于传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者接受的符号或代码。沃·赛佛林,小詹姆士·坦卡德在其传播理论中认为所谓编码,就是传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者意义转换为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的活动。译码,位于受者一端,编码的逆转换,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其实可以说成是把自己头脑里存在的抽象、有广义的思考内容的原本,在对方头脑里也制造一份副本的行为。理想的编码和译码应该是:传者使之符号化的信息被毫无损伤地、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受者,既不多余也没有任何缺失。但事实上,影响编码和译码的因素太多了,很难做到完美的传递、接收和理解。 二、方言在交际中产生的误解案例分析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但这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其原句应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而在四川方言中,人们说鞋子,语音与孩子同音,也就变成了现在所听到的版本。这个案例中,传者想表达的内容,经由他们所在地区的方言传递出来,导致鞋子孩子不能分清楚,最后流传下来,虽然能够大致明白俗语所传达的意义,但是最初的意思已经变化了。到现在,


很多四川人仍然把鞋子说成孩子,本想好心提醒某人你的鞋子掉了,却引发一阵惊恐,此处,四川人就是传者的角色,也就是用四川方言进行编码,而他们编码的规则与受者所具备的话语规则不同,于是进行译码时就出现了误解。

网络上一段关于宁波方言的对话被网友转载了很多次。当事人是宁波人,对话是这样的: 有人问我:宁波话里螃蟹怎么说?我说:哈。她重复说:你们螃蟹怎么说?我说:哈。她无奈的问:那鱼怎么说?我说:嗯。她又问:那虾怎么说?我说:嚯。她很奇怪,最后问:那鸭呢,鸭怎么说?我说:啊。她又重复:鸭怎么说?我说:……”她很同情地看着我:多好的孩子啊,可惜是个哑巴……”

整段对话是以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对于受者来说,当事人的回答是一个语气词,也就是在译码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导致受者理解出错,以为是传者没有听清楚问题而发出的疑问。沟通过程中的一来一回的一编一译出现了障碍,最后受者以为传者只是在说各种语气词,给人一种聋哑人说话的错觉,导致认为当事人是聋哑人的误解。上述例子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理解偏差的例子,五十年代以后由Jack LyleM.Lyle提出的传播模式中,传者和受者总是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基本群体,指的是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更大的社会结构,指的是较松散的社会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还有就是社会总系统也就是所属于的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等。而上述案例涉及到的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是具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出现理解偏差是因为传者和受者所处的个人语言环境不同而造成的,地域方言使得语言在不同地域表现有不同的特点,没有方言基础,不懂得对方的语言文化,当受者接收到传者的信息时,仅通过自己所有的经验和规则来译码,在头脑中加工形成的信息不同于传者意图中所正真要传递的信息,译码过程中对符号的处理便产生了差错,显示出来的意义就有问题了。

安徽宿松某生产队,女社员叫孩子去喊下乡调查的干部吃饭,小孩找到那人,说:我妈叫你去过夜。那人大吃一惊,板着脸说:小鬼,别瞎说,快走开。”“是的呀,天黑了,我妈说她等着你。那人生气地把孩子斥走了。小孩回家向母亲哭诉,女社员生气地跑到大队干部家,说:喊干部来吃饭,他不来怎么还骂人!大队干部找到那人,说:晚饭做好了,叫人来喊你,你怎么不去吃?”“没人来喊啊,只有一个小孩瞎说什么他妈叫我去过夜。”“我们这里讲过夜就是吃晚饭啊!

从编码角度看,小孩编码时用了他人不懂的当地方言,宿松方言里过夜就是吃完饭意思,而对应到受者所能理解的普通话却是睡觉在家度过一晚上的意思,从而导致了误解。不管编码后的信息是以文字形式或是有声语言形式进行传递,受者要明确解读信息话,传者进行编码时采用的规则或使用的符号应该与受者进行译码时的一致,这样才易于受者对文本符号的识读理解。方言存在很多历史性的内容,也存在很多潜在的或约定俗成的规则,而此案例中受者所具有的规则并没有包含这些,难以对讯息包含的符号准确译码,不能正确理解传者的原始意义,从而发生误解的现象。 三、编码译码角度看方言的推广和传承

方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消亡的速度令我们很惊,没有人相信每十天就有一种方言消亡,但这是事实。

没有方言,何谈乡愁,乡音才能慰藉乡愁。平时生活中,可以发现粤语区方言势力较强,可以说粤语是方言推广最成功的案例,粤语歌,港剧很受欢迎,粤语的发展可以作为借鉴学习的例子。然而对于稍小地方的方言,没有很大的使用需求,一些小村落甚至同时存在好几种方言,这些方言成为一种弱势文化,被一点点冷落,然后逐渐走向消亡。那么方言的推广,可以从编码方面着手。借助各种媒体,特别是现在处于网络时代,新媒体也大量存在,很多渠道都可以推广方言,受众的方向选择很多,当然也应当考虑到受者的层次和范围,另外编码者在这里也是一个重要角色,试想只有粤语背景的人参与四川方言的讯息编码,编码一定会受到影响。在上述媒体中,编码时使用方言,将原材料用方言进行加工,运用于主持、唱歌、小品、甚至文学创作中等等,都能够将大众置于方言语境中,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方言文化小贴士,使传递的讯息更丰富。用方言进行编码的目的在于加深大众对方言的认识,提高大众对方言的关注,增加大众对方言的兴趣。

虽然我国于1956年开始推广普通话,但其目的不是让在普通话和方言间做单选题,更不在于消除方言,而是使得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所以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从译码角度推广方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x2n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