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现代性与发展的理论探讨》,欢迎阅读!

关于现代性与发展的理论探讨
作者:杨艳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2期
摘要:对于转型发展期的中国而言,一方面受到现代化模式的支配与引导,另一方面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理论已经难以支撑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发展,因而现代性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并改革创新,推动我国的转型发展。以此为基,本文拟从现代性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现代性与发展之间的理论关系,探讨现代性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启示,旨在实现现代性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现代性;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8-0-02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现代性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影响,以及引发的诸多风险均开始显现,针对现代性和发展的理论阐述也成为了理论热点。而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各种现代性发展风险也愈来愈突出,如国内与国外的发展风险、传统风险与现代性风险、结构风险与环节风险一并存在等,表现出复合、多元的特征。因此,深入探讨现代性与发展的理论,分析中国转型发展期面临的现代性风险,提出化解种种问题的对策,最大程度发挥现代性理论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发展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现代性的基本概述
“现代性”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的西方国家,在早期应用阶段,针对现代性的具体内涵是模糊不清的,泛指乏味与平淡的涵义,带有贬义韵味。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现代性的有关概念越来越清晰明了,但截至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定义。譬如,吉登斯主要是从社会学视域对现代性进行定义,即现代性是指组织机构模式或社会现实生活;波莱德尔则认为现代性指的是偶然或过渡,是由艺术与永恒不变而构成,即现代性并非是“现实”的复制品,而是由想象创造出的艺术品;布莱克指出现代性就是对在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领先的所有国家的共同特征的表述。不管如何概括现代性,其内部结构都是一致的。[1]对于这一问题,贝尔的研究与分析具有较高的启发价值,其认为新时期的社会属于复合体,是由技术、文化与政治三大部分构成,其分别与效益性原则、自我满足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相对应,且这三大部分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就当前形势而言,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个观点,即现代性主要是由审美的现代性与启蒙的现代性一同构成。
启蒙的现代性起源于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是指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精神价值以及新时代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讲,启蒙的现代性包含世俗性、个性、自由性、进步性以及理性的特征,其中理性属于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在文艺复兴发展的带动下,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逐渐兴起,一系列宗教观念与势力开始隐退,人们的主体性思想观念愈发明显,神性由人性所取代。发展至启蒙运动阶段,理想则完全代替了上帝,已然成为人类奉行的最高级准则。其中,进步作为人们乐观的理性态度,也是现代性最为基本的信念,这是由于人们坚信,在认知与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必然会获得日益美好的现实生活;[2]作为现代性的思想价值核心,自由不但指的是人类认知与控制自然的实际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彰显主体的选择自由;学者哈贝马斯也曾提到,自由包括科学自由、决定自由以及实现自我的自由;世俗化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物质化生生活的关注,也是历史现代性的表现;个人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各项权利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这也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等。
二、现代性与发展的理论关系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目标与发展根本。在西方社会的古希腊时期,人们已开始追逐真善美,并尝试各种实现举措。比如,苏格拉底提出美好的人类灵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类的体质,因而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接受音乐与体育教育,而且鼓励人们终生坚持学习;柏拉图提出只有接受德育、智育与体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勇敢、智慧、仁爱、善美、和谐的一致性,才能发展成为理想的、完美的人格品质;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只有通过发展与解放人类的灵魂,接受身心方面的教育,才能通过实际训练实现人类的智力、体格、身体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协调性发展。但是,发展至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所谓的上帝在人们的心中已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价值宗教的压制,导致人们几乎没有尊严可言。[3]特别是随着反神学主义与反封建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掀起,人类的价值与尊严开始得到关注、肯定以及赞扬,理性主义权威得到广泛推崇,人类开始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平等与自由成为人们的全新追求。
人类发展是最高的价值追求,人们在不断的奋斗、发展以及探索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了丰富的资源。但是,由于阶级、历史以及经济的局限性,致使人类发展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缺乏合理的、科学的指导,如自古希腊开始,指导空想主义的诞生等,都为确立科学全面的人类发展理论。然而,马克思主义由于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充分汲取了传统思想理论的精髓,做到了科学继承与创新发展,为现代性理论与发展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现代性理论与发展理论即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现代性蕴含的一系列风险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等。[4]因此,充分发挥现代性的积极功能与作用,有效规避现代性的风险,以此推动人类社会以及国家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好又快建设。
三、现代性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启示
现代性属于哲学的范畴,因而从哲学视角去审视文明的发展变迁会发现,现代性不但是历史进程的标示,而且还是时代精神的代表,更是世界发展的具体要求等。从宏观视角去看,现代性好像在不停地向人类社会发问,即人类应该如何才能做的更好、更优秀?从此意义去理解,现代性不但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特性,有助于人类在面对现代性的风险同时,对具体风险和实际
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反思,而且现代性还具有开放性的发展特征,即兼具重建与解构的双重特性。
因此,在对现代性的风险进行反思与批判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高质高效化解由现代性引发的一系列隐忧。由于现代性与发展之间属于矛盾化的关系,因而重点在于怎样科学认知与对待两者之间的悖论;因悖论属于矛盾的实际统一体,因此当矛盾的一系列转化要求还不具备时,如果对悖论随意进行破坏,则时常会激化矛盾;在科学了解与把握两者的规律及特性条件下,才能促使现代性和发展间的悖论关系处于可控的范围内。由现代性引发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风险,而对于如何化解这些风险,则需要从发展策略方面予以调整与革新,并对发展悖论、发展风险进行有效超越。[5]以现实主义批判为基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恰好是有效解决现代性和发展间的悖论关系的理性化选择。因此,客观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促进积极因素的最大发挥,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程度与波及范围,努力推动现代性与发展的理论互助,构建和谐的现代性与发展理论关系。
总而言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带动下,诞生于西方国家的现代性,已发展成为超越国家、超越民族的世界化现象。新时期的中国正值经济转型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伟大进程中,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序展开,各种社会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面对复杂的现代性发展局面,怎样构建既能规避现代性的种种负面影响,又能把人类朝着自由和解放的方向指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对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马克思现代主义思想的完善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雁红,李红霞,胡素华.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中的人文关怀[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8-69.
[2]黄红清,许国彬.大学生现代性发展与心理健康促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19-20.
[3]邹诗鹏.现代性的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课题——马克思学说与西方当代有关话语的界分[J].天津社会科学,2009(3):112-113.
[4]罗骞.“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论马克思资本批判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本差异[J].教学与研究,2005(7):23-24.
[5]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27-28.
作者简介:杨 艳(1977-),女,汉族,湖北荆州人,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z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