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侍坐章》中的曾皙》,欢迎阅读!
![试析,曾皙](/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3.jpg)
试析《侍坐章》中的曾皙
试析《侍坐章》中的曾皙 作者:黄国庆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9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称《侍坐章》)现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虽只有短短三百多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鸿篇巨制。本章叙事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情态活灵活现。对本章的题旨,论者多认为应抓住曾皙所答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以为此一回答与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不谋而合,所以引来夫子由衷而叹:“吾与点也。”但细读本章,我认为这种观点大可存疑。《侍坐章》中的曾皙非但不能给人睿智的印象,反而让人觉得他是一愚顽之徒。
首先,曾皙不懂孔子问志的真意。
孔子问志的时间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既是问志,当是夫子还不大了解学生的志向;问志于弟子,一是想知道弟子中有没有与自己有相同抱负之人,二是想求得人才以自助。如果《侍坐章》问志是发生在夫子返鲁之后,那此时的冉有忙于政,子路仕于卫,哪有机会郑重其事地在一起言志?即便偶然聚在一起,问志又有何意义?故问志发生的时间,最大的可能是夫子任鲁中都宰、鲁司寇前后。当时夫子年五十三岁左右,正是他在政治上有一方舞台,充满济世情怀之时。此时问志于弟子,是希望他们实事求是地道出自己的襟怀与抱负。
明白了此一情境,那夫子问志的内涵就很清楚,夫子是问弟子们有何才能,能做些什么,能把国家带到怎样的境地。而曾皙所答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夫子所问不正是背道而驰吗?曾皙说:暮春时分,穿上色彩缤纷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来了。一幅多么美妙的“暮春咏归图”,一个多么风清俗美、盛世承平的景象!但这样的景象又是多么空洞飘渺!此
时的夫子满怀济世情怀,需要的难道是这种虚无飘渺、言不及义的“理想境界”吗?反观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尽管志向大小不同,且答案每况愈下,但都有一个“实”,而曾皙之志,看似高渺,却只有一个“虚”。
问题还在于对曾皙的回答,夫子失望之余却无法给出任何负面的评价,所以才会有夫子一面“喟然而叹”,一面违心地“吾与点也”的矛盾表现。
其次,曾皙鼓瑟,对师不尊,于礼不合。
《礼记·曲礼》云:侍于所尊敬,无余席。意思是说侍坐于先生,应该尽量靠近,不留余席才合乎礼节。《曲礼》又云:侍坐弗使,不执琴瑟。意思是说侍坐之时,不是老师要求,不得弹琴鼓瑟。
《侍坐章》明言四人侍坐,其余三人都在认真听夫子问话,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曾皙一人在一旁兀自鼓瑟。《侍坐章》没有言明曾皙鼓瑟是否夫子所“使”,但在这样庄重的场合,夫子断不会“使”曾皙鼓瑟。夫子不“使”而曾皙鼓瑟,这是对师不尊,于礼不合。
《曲礼》又云: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意思是说:陪伴君子,在对答时要看着对方,否则便是失礼。《侍坐章》中在夫子问到曾皙时,他不仅没有“顾望而对”,反而“鼓瑟希”,又弹了几下,最后又重重地弹了一声“铿尔”,才站起来。曾皙的失礼是很明显的了。
再者,如果曾皙专心鼓瑟那倒也罢,尽管对师不尊,也还有几分世外君子的风范,他的回答中的承平之世的景象也有几分打动人心之处。但这个曾皙鼓瑟而用心不专,一边还偷听师生之间的对话,一边还偷看夫子的反应。否则他用心鼓瑟又怎知夫子问了什么,其他同门学子又回答了什么,又怎知夫子对子路的回答有“哂之”的表现?曾皙偷听、偷看何其用心!而其鼓瑟又何其用心不专!这样一个鼓瑟不专、目无尊长的人,从他口中吐出的盛世承平的景象,又怎能让人信服是他的真实襟怀与抱负?!
第三、曾皙在同门退出后继续追问,不义不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v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