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简介

2022-12-24 12:29: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科大简介》,欢迎阅读!
中科大,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中国科学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它的创办被称为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

中国科大是国家首批7211工程和首批9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是国家珠峰计划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九校联盟C9)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入选海外创新人才基地(共5个大学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中国科技英才的摇科技创新的重镇科教结合的典范科学文化的高地,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给予高度评价并称赞其为世界一流大学[1]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国内高校喧闹浮躁的科教氛围下,中国科大宁静育人、清净做学,被称为国内唯一能容下一张安静的课桌的高校,为高中生们保留一个难得的精神家园。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中科院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人才培养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站在大师们肩膀上的后备人才大大提升了创新能力。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促进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科大与研究院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英才教育

1990年以来,中国科大借国家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工程建设的契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精品大学、英才教育之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得到国内外科学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十余年来,中国科大没有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是始终坚持自身的办学理念、目标和特色,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率先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开设研讨班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等多项教育改革;集中优


质资源,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公共实验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大共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多名,其中本科毕业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70%已当选两院院士54人,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一,享有千生一院士的美誉,目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潘建伟、邓中翰均毕业于中国科大,美科学院院士中最年轻的华人科学家庄小威也是中国科大毕业生。多年来,中国科大毕业生在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LAM0ST等重大科学计划和大学科工程中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的1万多名科大毕业生中已有600多人担任国际名校教授,同期毕业生中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电器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等国际重要学术组织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首位。20112月,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中国科大校友共六名。

2008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信祝贺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贺信中说: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校风,坚持我创新,故我在和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理念,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文化传统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1958年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永恒的东风》歌词,并请校歌谱曲者吕骥先生到校教唱。从此,校歌中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的句子在全校师生中广为流传。

1959年开学典礼,郭老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为题作长篇演说,将中国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要求同学们坚决把抗大精神继承下来,不仅要创建校园,而且要创建校风,将来还要创建学派

1988920日,名誉校长严济慈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建校以来,老校长郭沫若倡导建立了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这是对郭老在中国科大创办初期不同场合关于校风提法的进一步概括,同时也是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实际对校风、校训作的新的提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lY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