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镜中我理论》,欢迎阅读!
![理论](/static/wddqxz/img/rand/big_94.jpg)
镜中我理论
--查尔斯·霍顿·库利
镜中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形成,并会对个体的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个体的自我认知是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实践中个体逐渐形成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他人的评价与态度是反映个体的一面镜子,个体通过镜子里反映、呈现的状态,充分的认识自我,并且以此作为参考标准来获得自我概念。
一、镜中我理论的形成发展
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这本书中提出“镜中我”用来说明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
在库利之前,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己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他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把“自我”(self)分成“主观我”(I)和“客观我”(Me)。“主观我”是指我自己感到是自己;“客观我”是指通过别人客观地看到自己,即由于与他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关于自我的感觉。
1
二、镜中我形成的三个阶段
“镜中我”是建立在“社会自我”这个概念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库利认为“镜中我”形成有三个阶段: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我们所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的判断,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则根据“镜中我”理论,发展了主我客我理论。他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三、镜中我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社会的关系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e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