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第四课《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2022-10-09 09:04: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第四课《望月怀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怀远,诗词鉴赏,文版,唐宋,选修
唐宋诗词鉴赏(选读)唐宋诗第四课明月何时照我还一靶旅乡思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初步熟悉张九龄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背诵。

技能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探究“月”这个意象的意蕴。

2作者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怀念(亲人、朋友、情人)之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习难点】 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讲授】作者介绍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请学生根据学案要求汇报

教师明确:张九龄盛唐前期著名诗人。七岁能文,二十四岁参加进士科考试,高中状元,可以 说是才华横溢,后官至宰相。住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 心,宜早诛火,未被采纳。他的诗歌成就颇高,《望月怀远》《感遇》千古传颂。其诗前期雅 淡清丽,后转为朴素遒劲,人把他与初唐的陈子昂和盛唐的李白联系起来,是开一代诗风的 人物。本首诗是他贬远离都城长安时的作品。

过渡:《望月怀远》究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大声自由阅读诗歌。

【活动】研读诗歌

1、诵读诗歌:指名读。

齐读,边读边思考: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追问后,点拨:关注诗眼、关注题目。

概括情感:本首诗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抒发了作者因羁旅在外而产生的对远方亲人的思 念之情。 教师过渡语:作者耨旅在外,看到朗朗的满月升起,自然而然地怀念起远方的亲人。他或许想 到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的母亲正一针一线为自己健补着衣服;或许想到在中秋月圆之夜,与妻 子儿女共享天伦之乐;或许想到在皎洁的月光下,与知心朋友举杯共饮;或许想到曾经在美好 的月光下,与恋人的浪漫约会。

2、下面情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学生发言两联两联进行,

点拨:你的描述要围绕“月亮”这一意象,发挥你的想象力,再现当时的意境,把作者的情感 融入其中。

前两联后,教师总结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关注“共”字

轮皎洁的明月从前蓝的海而上冉冉升起,照着我照着你,也照着所有远在天涯的离人。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强调“怨”

身居异地的情人,对月相思,通宵难眠,不由得怨恨漫漫长夜。


再点拨: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写诗是经过反复锤炼的,我们鉴赏诗 歌的过程也应该是含英咀华的过程。抓住重点字词,咬文嚼字,把诗歌的精妙之处描绘出 来。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重点“怜、满、滋”

美好的月光洒满房间,惹人怜爱,不能入眠的我熄灭蜡烛,披衣出户,明明是想排遣怀人之情, 不想思念在明月的撩拨下滋长得更加绵长,一直到露水浸湿衣服,寒意袭人时才发觉。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将梦佳期。“赠”

此刻,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我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方的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 手里呢,是回到卧榻上睡觉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过渡:通过我们的描绘,我们体会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绵绵思念之情,那么这种情感是怎样淋 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呢?下而我们进一步鉴赏品味,再看诗歌题目,题目当中是不是本身就蕴 含着写作手法呢?望月怀远。“望月”是景,“怀远”是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

3、再次齐读,思考: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请扣住关键字词,结合诗句具体谈谈。 讨论交流,发言。

明确: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望月”而起“怀远”之情,“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 且点染了海和月同生共命的缠绵,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意境雄浑阔大。伴随着皎皎明 月的升起,思念之情也油然而生。寓情于景,浑然天成,不愧千古绝唱。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承接首联,抒写“怀远”之情。

没有写望月,但是一个“怨”字,却让我们读者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情人”对月相思的画 而:由怀远而苦思,有苦思而难免,由难免而怨长夜。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续写,,望月,,,连用四个动词,为我们勾勒了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 月怀远的幽清画而。突出了怀远的幽思,把相思之情描基得绵长起伏,欲罢不能,情景相生。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衰梦佳期。

由“望月”而生遐思,进一步抒写“怀远”之情。现实是无奈的,作者把美好的愿望,寄托 给明月,到梦里去追寻。诗歌在失望与希望的交集中显得深情绵邈。

小结:全诗以月亮为载体,寄托相思之情。借月景抒离情,或明写或暗写,景不离情,情不离 景,情景交融,把对亲人的思念写得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三诵诗歌

过渡:“月”作为《望月怀远》中的重要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导入】拓展探究

1、探究《望月怀远》中“月”的象征意义 明确:美好的化身

羁旅的乡思

请同学说出名句

衔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2、背诵《旅夜书怀》《石头城》《水调歌头》讨论“月”的其他象征意象。

《旅夜书怀》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 感到温暖,再加上她阴晴圆缺的变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诗人们喜欢在月 光笼罩下倾诉自己的情怀情怀,把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月是文人的孤寂

《石头城》: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 流逝。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 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月是历史的见证。

《水调歌头》: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 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月是人生的思考。

3、学生交流:关于“月”意象的象征意义,你还有哪些新的见解?

【活动】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诗人们把悲欢离合,都融入到朗朗的明月之中,在物我合一中达到 灵魂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学习收获:

1、中华民族是含蓄的民族,诗人写诗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给自然风物,通过对意象的描 绘来表

达情感,所以我们要学会解读意象

2、长期的文化积淀,一些景物都赋予了固定的含义,比如月、杨柳J、笛子、落花、流水、大 雁、长

亭等等。诗歌史多个意象的组合,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意象,丰富底 蕴。

3、发挥想象力,品味意境,领悟情感。

【作业】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练习,完成2009年辽宁高考诗歌鉴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RL.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