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早期散文中的忧患意识

2023-02-13 16:43: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朱自清早期散文中的忧患意识》,欢迎阅读!
朱自清,忧患,文中,早期,意识
朱自清早期散文中的忧患意识

江苏省灌云县杨集中学 房立平 222221

王蒙说过:文学是一种生命现象”“这里指的是,文学像生命本身一样,具有着孕育、出生、饥渴、消受、蓄积、活力、生长、发挥、兴奋、抑制、欢欣、痛苦、衰老、死亡的种种因子,种种特性,种种体验。这当中最核心的、占一种支配地位的,是一种窃称‘积极的痛苦’的东西” 一切具有艺术人格的伟大作家,无一不是以自己的作品抒写作家本身的“积极痛苦”,这种情感与思想的自我实现,是作家最核心的主体意识——一种与时代、现实攸关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它与作品同在,而使作品成为有审美价值的个性生命。

朱自清在《羊群》《侮辱》等诗作中反映了人间的不平与不幸。几乎在同时,他带着个人家庭衰败的痛苦和经验以他的散文描述个人和社会的悲剧,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偏执地抒写“血和泪”,流溢出他的忧患意识。

以小说名义发表的《笑的历史》是作家的“自叙传”,应该看作非虚构性的散文作品。《笑的历史》叙写抒情女主角——小招,带着天真烂漫的笑声,嫁到一个阴森的封建家庭。她生性喜笑,婆婆、姨娘不准她笑,认为“笑”是没“规矩”;丈夫离家,她既不能送行,又不能挥泪相别;家境衰落,公婆吵架每每迁怒于她:她囚进了封建礼教森严的“一间牢狱”里。仅仅经过几年,她心灵受到极为严重的伤害、扭曲,变成了一个笑又笑不得、哭又哭不得“机器人”。这个“小招”,其实就是作者的第一个妻子武钟谦,所写的题材就是发生在作家家里的真实故事,而且采用第一人称丈夫亲口面诉苦衷苦情的叙述角度,就更显示了对不幸少妇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仇恨。在朱自清跟着时代弄潮、呐喊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之后,再反思妻子可怜的命运和依然故我的封建家庭,他格外地感到酸楚和悲凉。《笑历史里小招从内心发出的对生活的绝望情绪,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给予朱自清的困惑和隐忧。

从描述个人内心痛苦到探寻人的价值,朱自清把他的忧患意识明确地推至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等散文,血泪的控诉多于哀叹,作者开始敏锐感受他人的生命境遇,审视着人的价值的毁灭。这既体现了他的人道情怀,同时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沉重的负担。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作者写了一个五岁的孩子被兄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给一个银匠店里的伙计,他不禁感慨万千。朱自清推想她兄嫂卖她时的情景,还设想她将来还可能再被卖作丫头、卖作妾、卖入妓院的命运,并由此而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境遇。朱自清直面人间触目皆是的不合理现象,以人道情怀感同身受地关爱弱小生命,时常感到心情无比沉重。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他写自己在电车上看到白种人的眼睛里有话:‘咄!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皇失措;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严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我这时有了迫切的国家之感!我做着黄种的中国人,而现在还是白种人的世界”《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对朱自清而言,


仅现实中有各种不期然的伤害性因素,而且时光流逝这样的感受也很容易让他的心境陷入低徊。4

《阿河》中写了一位十八岁的农家少女阿河的悲剧,她被迫嫁给了三十多岁的流浪汉,气得她离家出走去当女佣,后来又被她男人抢回去,逼她爹拿钱换人,她爹只得以八十块钱的价格又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板。作者义愤填膺地控诉了畸形社会为富不仁的罪孽,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对这位不幸女性的同情与爱怜。

从被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贱卖的小女孩、一个黄种人(作者自己)在小洋人前的蒙辱、被父亲以八十元贱卖的青年女子阿河的悲剧中,朱自清冷静地发现了与个人命运攸关的社会悲剧。这里不是为别人,为自己洒一掬廉价的同情的之泪,而是把一颗疗救社会平复灾难的心,切近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与它们息息相通,他开始深深地思考人的价值毁灭和人的尊严失落的原因。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里,作者面对小女孩被卖的情景,直接向读者呼告和发问:“想想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作者在受到“小西洋人”突然袭击之后,进而想到他的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中华民族蒙辱史,内心因此而撕裂、流血:“这是袭击,也是侮辱,大大的侮辱!我因为自尊,一面感着空虚,一面却又感着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无需多举例,这些便能够说明,朱自清对人间的磨难、疾苦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这种敏感不同于一般人的关切,它不仅表现为他个人的哀伤和忧虑,而且推及整个社会与民族,变成了自己居安思危的精神重负与感情重负,所以,他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包含着作为平民之个人的至深至切的痛苦与经验又能够超越自己的痛苦经验升华为个人之于国家和民族的一种传统性的伦理意识:这就是他思想感情中的沉淀物——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他散文里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已融为一体。

作为一位爱国作家,当祖国充满着内忧外患的时候,敏锐善感的心理特质,使得朱自清经常产生生命不堪重负的感觉,不免陷入低徊的情绪中。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在他的早期散文中便自然地表达出来,但是平正的理性又不许他陷入颓唐,于是,朱自清便从现实批判和伦理承担两方面来直面人生的沉重。现实批判,展示了朱自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自尊心和责任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I0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