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千古流传“江鲍体”》,欢迎阅读!

千古流传“江鲍体”
江淹在《杂体诗三十首》中成功地模拟了鲍照诗。其准确地把握了鲍照诗的精神特质,首次在题目中标出了较能代表鲍照诗歌成就的题材,比同期人更早地给予鲍照在诗歌史上应有的地位,在鲍照的接受史上有“发明其妙”之功。从语言、风格和构思立意上,也可以看出江淹在创作中对鲍照的承袭和接受。
(四)对于鲍照诗歌精神的准确表达
文化意义上的描述,既需要轮廓形象上的勾勒,更需要内在精神上的摄取,江淹拟鲍诗对于鲍照的精神实质有着非常准确的把握。“徇义非为利,执羁轻去乡”,所表达的是豪士从军征战,愿意为义而非利去献身,重义轻利,而不在乎远离家乡,这种情怀与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所表达的立功报国的雄心与豪情一脉相承。“鹪鹏不能飞,玄武伏川梁。铩翮由时至,感物聊自伤”四句所表达的,是因地位低下而沉沦下僚,报国之志无由实现的痛苦,不过作者并没有因此消沉自弃。拟诗与鲍诗的色调一样,以“竖儒守一经,未足识行藏”作结,通过嘲笑俗儒固守一经而不懂出处进退之理来增强诗歌的明亮色调,与鲍诗的一贯精神相吻合。虽然《鲍参军昭·戎行》的英爽之气逊于鲍照,但依然苍凉激越遒劲,能够传达出鲍诗的神韵。
(五)对于鲍照在诗歌史上地位的确立
在江淹的拟诗中,鲍照与曹植、阮籍、陆机、左思、谢灵运等当时所推崇一流诗人相提并论,这种排列顺序,只到唐代才得到认可。鲍照与颜、谢的轩轾,在南朝尚有争议,对于鲍照诗时人訾议颇多,钟嵘就将其列入中品。《文选》虽然收录鲍诗18首,但毕竟不如颜、谢诗被录入的数量多。鲍照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直到唐代,经李杜等一流诗人的一再强化,才得以确立。应该说,江淹的见识还是超出时人的。
三、江淹拟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拟作在文学接受中有着其特有的作用。通过对前辈作品的拟写,原作的特征得以凸显,内涵得以确立。拟制诗歌,同时也是一种间接的诗学批评行为,促进了诗人对于诗歌审美特征的关注与思考。
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辑,魏何晏有《拟古诗》一首,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拟古诗。“考摹拟之习,仿于拟作乐府(如: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袁淑《效子建白马篇》等),畅于专仿某题(如:鲍照《拟阮公夜中不能寐》,刘孝绰《学潘安仁河阳诗》等),而大成于专效一人之诗体(如鲍照《学刘公干体》、《学陶彭泽》,王素《学阮步兵体》)。”[7](P474)六朝有大量标明“学”、“效”、“拟”、“代”、“仿”、“绍”、“依”之类的诗题,以示其前有所范。如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学刘公干诗五首》、《绍古辞》、《拟阮公夜中不能寐》、《学陶彭泽体》等。这些题目意味着当时人们已经非常注重了解和学习前代作家的个性风格,并有意加以模拟写作。晋宋之际,从事拟古的作家及作品愈来愈多,许多名家均写作拟诗。著名的如
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谢灵运《拟邺中咏》八首,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等。自觉地拟写诗歌,也标志着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探索诗歌发展的道路。
南朝梁江淹向以善于拟诗而著称,在江淹现存的百多首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拟古诗,包括《杂体诗三十首》、《效阮公诗十五首》、《学魏文帝》,共四十六首,由比例可见拟古诗在江淹诗中的重要地位。江淹拟诗往往能抓住原作的精神风貌,以至可以乱真。陈绎曾《诗谱》评价他:“善观古作,曲尽心手之妙。”[8](P631)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独拟李都尉一首不似西汉耳。”[9](P175)他的《杂体诗三十首》中《陶征君·田居》曾被人误作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六,居然连对陶渊明激赏的苏轼也未发现而写下了和诗;《休上人·怨别》中“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被白居易误为汤惠休的原诗。《南史·吉士瞻传》载吉士瞻:“少有志气,不事生业。时征士吴苞见其姿容,劝以经学,因诵鲍照诗云:‘竖儒守一经,未足识行藏。’拂衣不顾。”可见在初唐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有人把江淹的拟诗《鲍参军昭·戎行》误作鲍照之诗了。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选择三十家各一种诗体进行模拟,事先必然经过精心的选择,力求范诗能代表诗主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色。选择即评骘,其间必包含着江淹对这些诗歌的价值评判。南北朝时的几部文学总集及批评蓍作,都不同程度受到江淹拟诗的影响。《文选》选录作家一百三十余人,江淹诗入选三十五首,数量仅次于陆机、谢灵运、曹植,位居第四,而《杂体诗三十首》则全部选入。此后许多选家都不曾忽略这组诗,如陆时雍的《古诗镜》选其二首,钟惺、谭元春的《古诗归》选一首,王士祯《古诗选》选十六首,沈德潜的《古诗源》选五首,王闿运《八代诗选》将三十首全部选入。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提到的诗人中有十五位是江淹所模拟的诗人;钟嵘《诗品》对江淹所拟三十家诗人悉数录入,其中上品十一人,江淹全拟,中品三十九人,江淹拟过的有十三家,上中品所录诗人,占江淹所拟诗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江淹拟诗对于钟嵘品第诗人等次排列,无疑有着非常明显的示范效应。萧统《文选》收录了除许询、孙绰之外的二十八家诗。其诗目下分二十三类,其中体目与江诗所题完全相同的有咏史、游仙、游览、咏怀四类,题材大致相似而名称稍异的有述德(怀德)、公宴(游宴)、哀伤(述哀)、赠答(赠别)、行旅(羁宦)、军戎(从军、戎行)、郊庙(从驾)、杂歌杂诗杂拟(杂述);题材之间有内在联系而名称不同的有劝励(言志)、献诗(感遇)、祖饯(离情、怨别)、招隐反招隐(田居)、挽歌(养疾)。根据上述统计可以看出,《文选》诗歌所立的体目只有补亡、百一、乐府三类与江淹拟作的题材不能对应,而这三类之间,百一和乐府严格地说来并不是诗歌的题材,而是诗歌的体式。这样,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所模拟的题材的价值就充分体现出来了,他为萧统《文选》在诗歌立目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0]萧统还特辟“杂拟”一类,这类诗共收拟诗六十三首,其中江淹《杂诗三十首》全部收入,几近过半,可见江淹拟诗的重要影响。
从江淹诗作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立意上,可以看出江淹在创作中对鲍照的承袭和接受,屡得鲍照诗歌之风流;而江淹在《鲍参军昭·戎行》中成功地模拟了鲍诗,准确地把握了鲍照诗的精神特质,首次在题目中标出了较能代表鲍照诗歌成就的题材,比同期人更早地给予鲍照在诗歌史上应有的地位,在鲍照接受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参考文献]
[1]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3]钱钟联集校.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李长路,赵威点校.江文通集汇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朱子语类(卷140)[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8]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
[9]郭绍虞校.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0]李宗长.江淹诗歌的题材选择及其文化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8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