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欢迎阅读!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其自然 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慎避外邪 形神共养
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施护,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措施,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 中医护理原则: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任务: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既病防变、控制病情;病后调护、促进康复;积极养护、以防复发;适度锻炼、养生防病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辩证施护 整体观念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要思想,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以藏象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从宏观角度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小儿食指络脉分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二节为命关,根据络脉在三关的显露部位,判断邪气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临床意义是: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再将诊疗经过掺,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六腑: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胃气下降,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主液。大肠,主传话糟粕,主津。膀胱,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奇恒之腑:脑:主宰生命活动 主精神活动 主感觉活动 女子胞: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 反克木土水火金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昼安(稳定)夕加(加重)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专柜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1)疾病的原因(2)疾病的部位(3)疾病的性质(4)正邪关系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平衡协调,且通畅无阻的正常状态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精血同源(精可化血,血以养精)津血同源(津能生血,血可化津)。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奴精气
疫厉: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已与流行的特点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五味偏嗜对脏腑的影响,判断依据:五味与五脏的亲和性: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切诊: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态,诊查疾病的方法,一般包括按诊和脉诊。
切脉的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是指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搏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左手寸关尺分侯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侯肺脾命门 试述常见异常脉象及其临床意义。(P43) ①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主表证。亦可见内伤久病。 ②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③ 迟脉:脉来迟慢,1息不足4至(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④ 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重按空虚、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⑤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主实证。
数脉:脉来快数,1息6至(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 情志护理基本方法:关心体贴 言语开导 移情易性 情志相胜 顺情解郁 42.中医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P80
常用的治法有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八种治法。 43.方剂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P80
每一首方剂的组方基本结构,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严密组成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4、何谓五液、五味、五色、五化、五官、五体、五志?(P5) ①五液:指汗、涕、泪、涎、唾五种液体。 ②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③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④五化:指五行气化而表现出的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长阶段。 ⑤五官:指目、舌、口、鼻、耳、五个感觉器官。
⑥五体:指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 ⑥ 五志:指喜、怒、悲、思、恐五种情志变化。 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62.各常用穴位应怎样定位?主要治哪些病?怎样操作? P294 (1)尺泽
定位:肘微屈,在横轴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急性吐泻、肘臂痛、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列缺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侧掌取穴(简要定位法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端所至凹陷处)。 主治:头痛、牙痛、头颈强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wai斜。 操作: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3)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缘。
主治:感冒、头痛、面瘫及眼、耳、鼻、口齿、咽喉、颈、项、肩、臂部病症,中暑、发热、多汗、无汗、中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痛经、闭经、滞产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4)曲池
定位:屈肘呈直角,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
主治:发热、咽喉疼痛、上肢头疼痛、麻木、瘫痪、高血压、皮肤瘙痒、湿疹、瘰疬、癫狂。 操作:屈肘时,直刺1~1.5寸。可灸。 (5)足三里
定位:在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便秘、痢疾、乳腺炎、高血压、失眠、休克、昏厥、瘫痪、下肢疼痛等。本穴有强健作用,为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0.5~1.5寸。可灸。 (6)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主治:肠鸣、腹泻、泄泻、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闭经、带下、滞产、遗尿、尿潴留、子宫脱垂、遗精、阳痿、外阴部瘙痒、下肢瘫痪、失眠、湿疹、荨麻疹。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不宜针。 (7)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癫痫、哮喘、神经衰弱、休克、无脉症、高血压。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w7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