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的创新与升华

2023-01-29 11:13: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女性形象的创新与升华》,欢迎阅读!
升华,形象,创新,女性


女性形象的创新与升华

[摘要]:苏童的小说和据其改编的电影一直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影《茉莉花开》(改编自《妇女生活》)也依旧体现着鲜明的苏童风格。本文试图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历史意识形式的意味三个方面来探讨该电影相对于原著的背离、契合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升华。



[关键词]:女性 命运 《妇女生活》 《茉莉花开》

电影《茉莉花开》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这部影片是继《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大鸿米店》(改编自《米》《红粉》(改编自《红粉》)三部影片之后的将苏童小说搬上银幕的又一作品。尽管当前电影改编之风的盛行已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小说只是电影的素材,其成功或失败与小说作者并无关系。然而,苏童小说的影视作品似乎形成了对这一理念的直接反驳。毕竟,前三部影视作品带动了苏童小说的热销;另一方面,它们的制作与放映也总结出了一个在某种意义上成功的套路,而这一套路与其改编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茉莉花开》至少也可认为是这一套路的延续,换句话说,它一以贯之地折射出了苏童小说的影像世界,然而毕竟存在着表现形式的差异,鲜明的文本风格并没有赋予该电影以完整的精神内核。本文欲分析《茉莉花开》所彰显的苏童风格,以及其于《妇女生活》的契合与背离之处。



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无论是《妻妾成群》中的颂莲、梅珊,还是《红粉》中的小萼,《米》中的织云,苏童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似乎都具有着强烈的性别意识和各自不同的现实欲望与冲动以及灵魂的振颤。这种特有的女性意识及特征也常常为电影提供了鲜明的主题形象。《茉莉花开》的导演侯咏表示希望拍出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女人比关注男人多,我的心得和结果都放在里面了。‘女人’这两个字在这部电影中是用大写来完成的:我作的是对女性命运的一种思考。



影片中的三个女人分别叫”“”“,与原著相似,茉,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在这样一个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国际大都市中,茉很快在孟老板的帮助下实现了明星梦想,然而与许多那个年代追求虚荣与名利的上海女性一样,怀孕的茉最终也没能逃离被男人抛弃的宿命。茉之女莉,生于新中国刚成立的年代。儿时的她遭遇了母爱的冷淡与家庭的乱伦关系,这种阴影伴随着她成人后不能生育的痛楚使其最终走向了精神分裂。她怀疑丈夫与养女有染,以致丈夫禁不住压力卧轨自杀,而她最终也没有摆脱红颜多薄命的千古宿命。花,




莉之养女,成长在社会主义的红旗下,在上山下乡的锻炼中认识了小杜,她将终身托付给了这个远走求学的男人,最终换回的却是负心汉的背叛。



第三个关于的故事,是导演对原著改动最大的一节,它体现出电影与原著在女性视角上的背离。原著的结尾男女主角依旧在一起,女主角说:走着瞧吧,小杜,我不会轻易地放过你。没有开始,没有结局,故事只是呈现了一段原生态,留下了不确定的意蕴。小说的最后一句是这是1987年的深秋。这一年许多青年妇女在打离婚,箫只是其中的一个。然而电影的结尾是女主角(即原著的萧)在暴雨中坚忍地生下了孩子,从此过上单身妈妈的生活。片尾是对她微笑着幻想幸福美满家庭的一个长时间的特写。由此可见,小说作者对三代女主角一视同仁,她们的命运只是不断的重复和轮回;而导演则对第三代女主角花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前面两代都成了她的陪衬。倘若小说有感慨女性宿命的意味,影似乎已停止了喟叹,它通过展现女性自身的忍辱负重,艰苦奋斗及自我的道德完善,俨然摆出了解决问题的抱负与姿态。然而,这种解释在几代女人无常的命运中似乎显得苍白无力。



另外,与原著相比,影片缺少一条至始至终的主线,茉虽然贯穿全片,但明显是前重后轻,而且莉与花两段故事缺少内在的联系,随着莉的出走,她便在花的生活世界中消失。这使得影片最终成为三个女人故事的简单的堆砌。倘若承认《茉莉花开》尚能呈现出女性不同命运的集合的话,那么女性命运的交集展现相对于小说却显得力不从心。



二、历史意识

作为先锋派作者的苏童,其具有历史主义色彩的作品也常常能通过影视化的手段得以体现。在其作品改编的电影中,历史只是时间或事件的标示,而不是个人生命的源泉。历史社会价值与意义被弱化、被淡化相比,个人生命存在被凸显,个人的生存遭遇受到关注。这种历史意识在《茉莉花开》一片中也有着契合之处。



媒体对该片的评价是一部反映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独特视角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和女人的命运。然而,从影片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时代氛围极为稀薄。片中很少出现反映时代气息的大场景及远景。导演对三个时代的描述用了绿红蓝三种色调,这三种色调,只不过体现在演员衣服的变换而已。用绿表现旧上海,却没有繁华绮丽如烟似梦;用红表现新中国,却没有如火如荼躁动狂热;用蓝表现当下,却没有平淡如水尘埃落定。或许这种历史背景的淡化连导演自身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然而这种表现方式恰恰与苏童小说的历史意识相吻合:女人的命运似乎与时背景存在着不相关性,然而在这其中又渗透出某种历史的沧桑感,悲怆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zJ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