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误区

2022-08-20 20:57:5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误区》,欢迎阅读!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误区,整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误区

当前,我国教育界对家庭、学校、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合作问题已达成共识:对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避免它们各自的作用相互抵消,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尽管已达成一定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误区:



一、家长的误区

1教育目标失调。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包含多方面的要求:健康的身体、优良的品德、较高的文化、熟练的技能等。家庭教育目标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它应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激励和评价作用。但很大部分家长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浸染下,形成了极其稳固、深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一是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心理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二是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但轻视了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的职业选择导向过于功利化,而忽视了孩子的个人意志、爱好和特长。



2教育内容偏颇。家庭教育是以促进孩子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在内容上应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但一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将这几个方面割裂开来:一是将大量的精力、财力、时间用于帮助督促孩子的文化学习而对其他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二是对孩子的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由于家长认识的原因和习惯的影响,对具体的德、智、体、美、劳的内涵把握不到位,比如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理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但对孩子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够。又比如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侧重于增加孩子的学习任务,于是加班加点让孩子进文化补习班,对孩子的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较为忽视。



3教育方法欠妥。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应坚持以说理、引导、启发、鼓励与赏识为主,同时应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但在学校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孤僻、自私、懒惰、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还有的孩子傲慢、顽皮、撒谎、惹事生非,令人头疼。追根索源,家庭教育方法出现了偏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溺爱型——这种家庭一切围着孩子转,家长对孩子事事必依,所有事情一手包办,爱得过分。他们认为过去我们吃苦,现在我们得尽量满足孩子,不能让他们吃苦。这样的家长,最终只能培养出小皇帝,他们也就成了孩子的奴仆;放纵型——这种家庭,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既不管其生活,也不管其社会交往,更不管其学习,让孩子自生自灭:粗暴型——家长与孩子关系紧张,缺乏相互信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采取武力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矛盾型——家长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教育好,但又不能选择合理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有时




严厉无情,有时溺爱无比,有时又干涉不止,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干脆家长说什么都不认真听。



二、教师的误区

1、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认识上不到位。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话有理,父母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熏陶、浸染着自己的孩子。正面影响,孩子会健康成长;反之则导致孩子心理扭曲,行为难以矫治。但一些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差。往往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仅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局限于学校范围,没有把整合家庭教育力量的工作纳入自己应有的工作范畴。还有一部分教师只看到学教育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却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在工作中与家长的联系也仅仅是出于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长只能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没有构成二者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这种形式的合作,果是可想而知的。



2、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方法上有待改进。由于部分教师对整合家教育力量的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工作方法上的偏差。一是随意性强,计划差。往往是出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罪到家长头上,认为是不好,把家长与教师见面看作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专讲学生的问题与不足,却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从教师那里听到的总是孩子的缺点与不足,使家长怕到学校,怕和老师见面,极大地挫伤了家长与学校配合的意愿。二是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是双向活动,是家长和教师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也就是说双方需要双向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合作的前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将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家长,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家长只能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没有发言的机会,从而削弱了家长与学校配合的热情。



(本栏责任编辑 吴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r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