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各有体,依体而教———语文教学随想录(2)

2023-05-03 18:4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各有体,依体而教———语文教学随想录(2)》,欢迎阅读!
随想录,语文教学
文各有体,依体而教———语文教学随想录(2



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在我的头脑里,那些偶激而生的思维碎片,总是来不及整理。有一些,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洗涤干净,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幸运儿,会在某一个寂静的夜,被我捡拾起来,磨洗一番后,成为我文章的一部分。

今夜,有关《敬业与乐业》的思考,就是如此。

想一想,这篇文章我已经讲了快一个月了,而关于文章的疑问,是文体的疑问。

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全册书的第七课。在这一单元的导语部分,很是明确地指出,这一单元所选录的文章,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通过学习这些阅读文章,在“人文主题”上,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而在“语文要素”这个学习点上,这个单元的重点是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是把这篇梁启超的演讲稿,按议论性文章的讲授方法来备的。可当我按自己的理解,设计完我的教学设计后,很是偶然地,翻阅了手中刚购买的,章登享老师编写的《初中语文课异构教例选萃》一书,阅后,我的疑问产生了。在这部书中,选录了一位王姓女老师的教例,在她的教例中,对《敬业与乐业》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部分:读课文,自学字词; 第二部分:速读,梳理基本内容; 第三部分:共鸣 第四部分:争鸣

这四部分,第一部分,以自学字词和作家作品为主,重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夯实;第二部分,以掌握议论性文体知识和培养思辨性


思维能力为主;第三部分,以学生模拟梁启超先生演讲的活动形式,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第四部分,以讨论和故事分享的活动形式,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这位王性女教师,是我很是欣赏,很是敬佩的一位老师,听过她的几节网络教学课,可谓是节节精彩,尤其是她的那节《安塞腰鼓》,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可她的这节《敬业与乐业》,虽然教学计的形式很是新颖,活动形式也很是多样,但在设计中,她却淡化了议论性文体知识的教学,只是在第二部分,以“速读:梳理基本内容”教学形式,让《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查找出来,然后,归纳整理,达成共识。

我不知道王老师所教学生的学习层次怎么样,也不知道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情形怎样,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很显然,学生应该是好学生,对议论性文体知识大多数是熟稔的,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性思维能力,能够区分议论性文章的观点与材料,也能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要不,在这样短的教学时间里,这种问答式的教学式,学生不会这么快的掌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把主要的时间放在对“有业”“敬业”“乐业”这三个话题上,然后,教师领着学生循循善诱地,设计相应的教育形式和活动,让学生透过文中的文字,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掌握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深化对议论性文体的掌握。

虽然,此篇文章是一篇演讲稿,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却是想让学生掌握议论性文体知识,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王老师在活动设计中,让学生依次上台演讲,且对学生现场演讲的语气、神态、动作是否恰当都要进行点评,大大缩减了对文章内容分析的时间。这样的设计和编者设计这一单元的思想是偏离的,有点避重就轻的感觉。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段轶事:清代郑板桥学书法时,临摹各家书法作品,几近成痴。一日午睡,竟于梦中以指为笔,在他的妻子身上勾画不停,其妻嗔怪道:“人各有体,何必摹人之体?”惊醒后的郑板桥终有所悟,在书法创作上,遂成一家之体,书史留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ec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