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述评

2023-03-13 05:44: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述评》,欢迎阅读!
述评,杜甫,生平,诗歌,创作




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述评

李孟娟

(文法学 10级文秘教育三班 20104426



内容摘要: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

的分野。繁荣的盛唐造就了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而到了杜甫这里戛然而止。由盛转衰的时代,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杜甫 生平阶段 个性特征 诗歌创作 艺术成就 正文:

一、杜甫的生平概述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他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所以杜甫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其母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只是杜甫的父亲杜闲只做到奉天县令,这个家庭已呈衰落之象。

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更加深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他曾很骄傲地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

二、杜甫一生四个阶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24岁回到洛阳,举进士不第。翌年又东游齐赵。30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33岁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相见恨晚,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同游梁、宋,继而又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

(二)困居长安时期

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杜甫有巨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所以在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的职位。这十载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看到了生民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颠沛流离辛酸的生活里不惟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是意义巨大的。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






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被押解到陷落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听到肃宗已经即位灵武,便历尽艰辛潜逃到凤翔行在,被授予左拾遗。这期间,写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三、杜甫的性格及其对诗歌创作影响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越过汉代儒家而直承先秦儒学,对先秦儒学的落后成分也给予突破,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品质:仁民爱物,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沉郁,是就其作品的思想感情而言,思想博大而精深,感情悲壮而深沉;顿挫,是就其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言,表达思想感情波澜起伏,回环有力,语意频生逆转。另外作品的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其诗兼备众体,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等。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四、杜诗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杜诗学的三个理论范畴 1、集大成说:杜诗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作品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重要品质。 2、“诗史”说:杜诗大量而忠实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的历史事件,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可弥补史书之缺载;某些作品虽然反映的是家庭生活、个人遭遇,但由于作者能够将其与动乱时代相关联,情之所系,未离时局,所以仍能从中感受到社会的面貌和心理状态;“诗史”不同于史书,史书只记录事件,杜诗则提供比史书更为广阔更为具体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史书要求客观冷静的记录历史事件,而杜诗则洋溢着强烈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eI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