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30年交通工具变迁

2023-04-20 08:3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30年交通工具变迁》,欢迎阅读!
交通工具,变迁,改革开放,关于
改革开放30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428日现世界园艺博览会盛大开幕,这是继上海世博会后中国的又一盛事。为了来体验“天人合一,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游客纷拥而至,这无疑带动了交通事业发展,同时也证明了我国交通事业的高度发达。

近期我对交通工具的变化问题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做了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分析结果: 两分答卷的以年龄为主要区别,根据特定的问题,可以得出在不同年代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的区别。

(一.自行车)当被调差者被问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10-30岁的由34%的人选择的B选项,45%的选择乘公交车,17%的人选择骑自行车去学校,而且我们发现大部分选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普遍离学校较近;而同样面对类似的问题,30岁以上的人回答的答案比率却相差甚远。92%的人选择了骑自行车,6%的人选择坐公交车,而其他选项之和一共2%在这2%里,绝大部分是选择摩托车,并且觉得骑摩托车是很拉风的事情。

两个相同的问题两个天壤之别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30年前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那个时候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最多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一位被调查者回忆道: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时人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或步行。在那时候,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

现如今自行车已经慢慢的更变它的作用,从主要的交通工具到人们休闲锻炼的器具。苦一周的学习在周末叫上几个好友,一起骑着单车旅游时那么的惬意。偶尔会有一些自行车爱好者,骑着自己的爱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我们会敬佩他们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佩服他们的毅力,而这个时候自行车代表的是他们的精神象征,说白了就是因为没有人会这么做,而他们做了。

(二.摩托车)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选摩托车2%当中的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略低与选择自行车的,而且在他们眼中在当时骑摩托车是见很有面子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当时太扎眼了,我是小区里第一代玩摩托车的人。 一位答卷人告诉我,1980年,他托广州的朋友花1900多元买了一台免税的铃木牌50CC摩托车。“那时骑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好。”他笑着说,那时候我觉得生活很富足,现在看起来总觉得自己也太容易满足了。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

恰恰相反的是,当问到1030岁年龄的人时候,他们觉得骑摩托车是很落伍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现在社会这个宠儿也会被慢慢的淡忘,摩托车有余它的方便,高效,省力等优点风靡中国一段时间,它的优点是无可厚非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暴露出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安全性差,尾气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候,人们对一种更安全更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希望也更迫切了。

(三.汽车)在做问卷中我们发下,在30岁以上的人中在第3题的回答从比率上B C两项占80%左右而在第5题的选择上,选私家车的比率很少,30岁以下的调查者在私家车这个选项上却占了绝大数。轿车进入家庭,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大的变化之一。回想当年的“自行车王国”,私人轿车是一个百姓不能涉足的禁区。而到2007年底,中国百姓的私家车保有量已达到1522万辆,实现了家庭轿车零到千万辆级的突破。


今天,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把轿车当作了生活、出行、谋生的现代化工具。轿车已成为中国最市场化的产业,中国人可以在市场上挑拣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品牌和自主品牌的汽车,这是30年前的中国人不敢想象的事。

下面我会通过不同时间国家对于汽车的政策和百姓的汽车的认识来说明。 1970年代:私家车是禁区。

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从“文革”劫难中走出的中国老百姓,一万个人中间也许都难得找出一个人会梦想能开上私家车的人。当时中国的轿车价格是国际市场的三四倍,大多数工薪族月薪四五十元,不吃不喝攒钱半辈子,也买不起一辆轿车。当时中国的轿车千人保有量不足0.5辆,在全世界排名最末。

1980年代:轿车工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启,官员用车的级别限制松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使国产轿车不敷需求,丰田皇冠等日本轿车通过合法进口与走私渠道涌进国门,并于1985年达到顶峰。1990年代中期,全国社会集团购买力的70%用在公车的消费上,导致车造得越多,国家财政越不堪重负。

1995年以后,面对合资生产的桑塔纳、捷达、富康,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以及易货贸易进口的小型车,私人购买量在北京及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士则成为关税高达220%的天价高档豪华车的买主,拥有劳斯莱斯、法拉利成为他们的财富标签。

新世纪:私家车比例超过八成 200112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年,上海通用的“十万元家轿”赛欧问世。近年来,私人购买占了汽车总销售的八成,形成了汽车业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轿车的生产消费过程给国民经济创造了巨额的税费和财富,轿车业的波及效应也给上下游相关产业带来众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岗位。

(四.飞机)让我们来一起看第四个问题的选项比率,在青年人中,45%的人觉得飞机是性价比最高,更有的答卷人觉得坐飞机更是一种时尚而在这个时候选择汽车的人却远远少于了中年人,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的转变,更说明了这是一种思想的转变。面我会给出一张国家交通部在国庆前夕公布出关于近些年来我国乘坐飞机人数的统计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得到: 中国2008年乘坐飞机出行的旅客人数达到1.92亿人次。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乘坐飞机出门的人全国只有1万人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中国民航只有7条国内航线,通航国内8个城市。 到2008年年底,中国民航拥有160个民用运输机场,定期航线总数已达到1532条,内地通航城市有150个,国际通航城市达104个。中国民航全行业拥有运输飞机1259架,拥有世界上各型先进的运输飞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运输能力逐渐提高,航线网络不断完善。在民航业的高速发展下,以往只有凭介绍信才能乘坐的飞机,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了百姓的寻常交通工具,谁都可以乘坐。快捷舒适的飞机出行受到广大百姓的青睐。中国民航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YV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