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坚持党建引领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欢迎阅读!
坚持党建引领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作者:刘旭阳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5期
刘旭阳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在2020年的抗疫斗争中,基层的重要性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我们应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加强以党的建设为根本的基层工作,不断开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局面。
一、以“做强”乡镇街道为牵引,强化基层治理的“龙头”
乡镇街道作为“一线作战室”,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高度重视乡镇街道建设,在队伍建设、扩权赋能、工作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各级党委要继续用活用好政策,在强班子、强功能、强保障上狠下功夫。一是实施乡镇街道“一把手”工程。党委组织部门要树立优秀年轻干部到一线成长成才的导向,畅通省、市、县机关与乡镇街道干部交流渠道,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乡镇街道锻炼,同时加大选调生招录力度,形成“源头活水”。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乡镇街道“一把手”预备人选库,分门别类储备人才,优先从库内遴选人才。以2021年党委换届为契机,集中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担任乡镇街道“一把手”。每年组织全员轮训,每期请市、县委书记授课辅导,让“书记教书记”,帮助乡镇街道“一把手”开阔思路视野、提高履职能力。二是写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按照明责、赋权、扩能的要求,各级党委要督促各地加快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强化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同时,针对权责没有明确到位、机构没有调整到位、人员岗位没有落实到位、相应工作机制没有建立到位等问题,通过专项督导等方式抓紧推动解决,让改革活力充分释放。三是健全奖优罚劣“导向性”机制。党委组织部门要不断创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做法,优先提拔使用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的干部,构建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相结合的制度机制。党委换届时,每个县区至少要选拔1名优秀乡镇街道书记进常委班子,加大事业编制人员进入乡镇班子力度。对乡镇街道公务员职级晋升给予适当倾斜,提高晋升比例。同时,加强乡镇街道干部作风建设,严格日常监督管理,坚决纠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促使他们安身安心安业。
二、以“做细”网格党建为重点,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街道工委应认真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网格党组织,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延伸到每一个“神经末梢”,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组织快速反应、精准落实、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以小区楼院为单位,织密党的组织体系。着眼解决一些社区党组织建设中“留白”多、党的工作“进不到小区、入不了楼院、到不了家庭”的问题,抓紧推进小区楼院党建工作,根据地域、居民、党员分布等情况,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成立党支部和党小组,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和小组长,用党组织把楼院联结起来。推动党建网格与综治、城管等各类网格有机整合,做到党建引领、“多网合一”。二是以“红色物业”为抓手,延伸党的工作手臂。小区物业、业主委员会是管理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要在业主委员会中建立党组织,让社区“两委”成员兼任业主委员会成员。通过发展党员、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招聘党员员工、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把“红色物业”队伍发展成为城镇社区工作的新型专业队伍,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让他们成为落实党的工作的有力帮手。三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党的工作方式。大数据、健康码等在疫情防控中的广泛运用为我们做好社区治理开阔了思路。街道工委要进一步整合各级党建信息、政务信等,做
好大数据分析研判;推广“互联网+党建”等做法,利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丰富党的工作内容和形式,用现代化的手段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三、以“做优”骨干队伍为支撑,锻造基层治理的“硬核”力量
无论战疫情,还是强治理,“人”都是最关键的因素。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必须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一是坚持开源选、从严管并重,优化“领飞头雁”。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推动符合条件的退休领导干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成为基层组织带头人。全面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目标考核、任职承诺机制,考评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考录公务员、进入乡镇班子、奖惩任用的依据。二是坚持增人手、强保障并举,补强社区队伍。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报酬偏低等问题,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从省级层面统筹出台政策,设置社区岗位等级序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报酬待遇增长机制,不断完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机制,使社区工作成为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三是坚持搭平台、重激励并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积分管理、“一编三定”、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等制度,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大力选树、表彰、宣传身边榜样。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党员制度,精准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激发广大党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政策推、组织派并行,充实紧缺人才。健全选派第一书记常态化机制,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突出抓支部、带支书,帮助村党组织提升领导基层治理水平。认真落实党的各项人才政策,推动基层急需紧缺人才到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四、以“做活”联动机制为关键,提升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
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是抗疫斗争的重要经验。基层治理要坚持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为纽带,建立完善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党建联动机制,推动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其他各类组织紧密联动,打造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在农村,重点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三治融合并进的协调联动机制。坚持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建立以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和社会组织为补充的联动体系。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推动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深化“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在城市,重点完善区域统筹、条块联动的共驻共建机制。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逐级压实责任,打造城市党建工作“主轴”。健全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导,驻区单位、辖区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县区党员领导干部兼任联席会议负责人,做实兼职委员制,探索建立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双向评价干部等机制,做到真联通、真互动,切实发挥联席会应有的作用。
五、以“做实”资源下沉为导向,完善基层治理的保障体系
基层治理要牢固树立基层为上、基层为重、基层为要的理念,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为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保障。一是构建“奖补结合、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对村(社区)党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经费、党员活动经费、人员报酬补贴的投入。对各级投入基层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整体打包、集中使用,将经费划拨与党建实事落实、党建工作成效挂钩,对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党组织给予奖励。二是打造“红色基调、功能完备”的社区工作阵地。结合推进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制定社区党组织阵地建设标准,开展大排查、大摸底,通过改造、新建、整合、调剂、置换等方式,着力解决阵地红色标识不明显、功能作用不优、群众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推动全面达标、整体提升,使其真正成为党领导城市治理的坚强阵地、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三是
实行“政策引导、改革破题”的集体经济扶持模式。在做好省级直接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立项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在规划、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建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等支持和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实施“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让真正懂产业、会发展、有资源的人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 河南省社科院)
(责任编辑 黄 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S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