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为什么遗忘可能是好事》,欢迎阅读!
为什么遗忘可能是好事
人们经常问我,怎样才能确保学过的东西不会忘记。但我认为,遗忘并不是一件坏事,试图完全避免遗忘是失败者采用的策略。
寻求拥有完美的记忆是一种防守性的策略,保护你所拥有的知识不会变少。理论上这听起来不错,谁不想忘记更少、记住更多呢?问题在于机会成本,你本可以把用来记忆并确保永远不会遗忘的时间用来学习新东西。
即使在某个专业领域,你所拥有的知识在人类已知的全部有用知识中可能也只占一小部分。因此,鉴于你所知甚少,只采取防守似乎是一个糟糕的策略。
学习 vs 再次学习
重新学习通常比第一次学习容易得多。学过的知识印记会模糊,但不会彻底消失。而且我敢打赌,即使是忘得一干二净的问题,再次学习的人依然会有优势。
例外的是那些在第一次学习时就没有真正掌握的知识。我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他们完全忘了之前课上学过的内容,但我猜他们可能从没真正理解那些思想。
间隔重复值得吗?
一种被大量报道的技巧是间隔重复。这种技巧的思想是,形成持久记忆的最佳方式是在快要忘记前提醒自己。Anki等间隔重复系统广泛用于生词卡式(flashcard)的复习。
在大部分知识领域,我对于间隔重复系统的价值表示怀疑。问题在于仅仅提醒自己一个观点并不会让它变得有用。有用且重要的观点经常反复出现,因此继续学习的过程自然就融入了间隔重复。
有人问我是否有一套机制复习我早先在MIT挑战中完成的那些课程的材料。一开始,我曾考虑创建一个,但完成这些课程后,事实证明并没有这个必要。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一些思想非常有用且重要,另一些则没那么重要。如果一个思想有用,它会在不止一门课程中出现。霍夫曼编码
可能在我完成的四五门课程中都出现了,因此尽管我从没有一个正式的机制来提醒我自己,但这个知识点我重复了无数遍。
甚至语言这样间隔重复系统的“宠儿”,似乎很适合这种方法。但如果你把大部分时间真的花在沟通交流上,你记住的词和短语正是最常出现的那些。或许走出门多说多练才是最好的间隔重复。
在非学术学习中也是一样。我读一本书时,会试图深入理解它,但不会建立任何体系以确保我会牢牢记住书里的知识。原因在于,我知道如果书里的一些思想有用且重要,它们也会作为其他书的主题出现。
因此,间隔重复的解决办法或许不是回顾然后复习,而是积极地前进,扩展知识而不是巩固知识。
积极学习
我的策略是积极学习。我拥有的知识远少于人类知识总量的1%,或许也少于我专业领域的10%。鉴于我认知上这巨大的缺口,积极学习比担心遗忘更合理。
如果大脑真的存在最大容量的话,我不认为有人真的达到过容量上限。知识是相互堆叠着存储的,因此即使一些思想被新的知识埋在了下面,它们依然构成知识基础的一部分。
积极学习不等于粗浅地学习。不管怎样,当你学习一个思想概念时,就学懂它。我从MIT挑战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通过考试和练习题深刻理解思想概念的重要性,否则非常容易跳过困难的部分,结果始终没有真正理解试图学习的思想概念。
什么时候应该回顾复习?
通往未探索领域的道路经常会回到熟悉的地方,这为重新学习旧的思想概念,或从新的视角重新看待之前的思想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提供了机会。
MIT挑战开始时,我上了一门课,介绍拉普拉斯变换。老实说,我没理解。我可以熟练运用以通过考试,但我不明白它们的本质或者为什么有用。
然而,因为拉普拉斯变换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它一遍遍出现。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N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