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阿房宫赋与过秦论与六国论的相同与不同点分析》,欢迎阅读!

一、 课文标题对比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
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
二、 文章结构对比
《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 论证手法对比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 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 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这里姑且把《阿房宫赋》也看成“论”,因为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而在于“讽喻”。本篇开头的两个自然段,也有10 多处语言精美的贴切比喻。(例略)
3.《六国论》还采用了引证法,使文章显得有理有据,令人叹服。
在剖析韩、魏、楚“赂秦力亏”以致破灭的基础上,作者援引了《战国策·魏策》的警句作结,有力地阐述了中心论点。
对比点 篇目《阿房宫赋》
1. 第3 段用“一人之心”与“万人之心”对比, “取之尽镏铢”和“用之如泥沙”对比,接着
写六个“多于”更具体地从各个方面来对比。最后的“可怜焦土”与前段的“阿房出”,既是呼应,也是对照。 2.
2. 末段,作者把“灭六国者”和“族秦者”并提,进行假言推理上的三组对比。 篇目《六国论》
1.“赂者”与“不赂者”对比。
2.“六国”“祖父”创业与六国子孙毁业对比。
3. 燕赵“用兵”的始与终对比。
4. 假言六国并力西向和六国赂秦对比。 5. 北宋与六国对比。
篇目《过秦论》
1. 六国联盟与秦国势力对比。 2. 合纵缔交与纵散约败对比。 3. 秦国和陈涉对比。 4. 陈涉和六国对比。
5. 秦国的兴盛与衰落对比。
四、 表达方式对比
三篇文章因体裁有异,风格不尽相同。《阿房宫赋》作者为了使阿房宫的衰更为怵目惊心,在篇首大写其当日之盛,杜牧深谙辩证法,懂得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更可以倍增其哀乐。请看全赋开头,仅用十二个字交代了秦统一天下,阿房宫应运而生的背景和自然位置后,便紧接着对阿房宫建筑壮丽、美女众多、珍奇繁奢诸多方面的铺叙,作者手法娴熟,诡奇变幻,综合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声律铿锵的排比、句式严谨的对偶、大胆奇特的夸张和“示现”等修辞手法,气势盛,气氛浓,行云流水,了无一般辞赋晦涩呆板的痼疾。后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散骈交错、变化多姿。但是在表达方式和文章韵味上,又迥然不同, 《过秦论》以叙为主,极力铺张,纵横捭阖,气势磅礴,大起大落,惊人警策;而《六国论》则以议为主,叙事简洁,条分缕析,首尾圆合,无懈可击。
五、选材方法对比
1.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一阶段的事实;《阿房宫赋》和《过秦论》还涉及秦朝灭亡的史事。
2. 对于陈涉起义, 《过秦论》作了详细陈述, 《阿房宫赋》只用了“戍卒叫,函合举”一语进行高度概括。显然,详写和略写都是根据文章的需要而决定的。
六、 写作意图对比
三篇文章都是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阿房宫赋》借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皇帝,希望唐敬宗不要因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过秦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因而壮大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实力,必然招致灭亡。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J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