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2023-05-10 00:3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 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

2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人弗洛伊德。

3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4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5 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主要偏差:

(一) 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得

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四) 定式效应:又称社会刻板效应、社会成见或社会定式,是对人或事物抱有一种固定

不变的看法和评价。

首因效应与晕轮效应的区别:首因效应是从时问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印象深刻,后面的印象往往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

6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海德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7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在具体分析人的行为原因时,要同时从三个角度去考虑,即一致性、连续性和特殊性。

8 维纳的成就——动机归因模式:评判影响工作是否成功的因素:努力程度、能力强弱、

任务难度、机遇好坏。 9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

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10自我意识的构成:(一)自我认识;(二)自我体验;(三)自我控制。 11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

(二)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三)自我意识大大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 (四)自我意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12.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方法: (一)注重自我评价——剖析自我

1.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 2.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3.通过和自己比较来评价自己; 4.通过内省来分析、评价自己。 (二)调整自我体验——接纳自我

(三)强化自我控制——发展自我 13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4.态度的结构:1)认知因素;2)情感因素;3)意向因素。

15.态度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二)自我防御功能;(三)价值表现功能;(四)认识理解功能。 16.态度的形成过程:美国社会理学家凯尔曼1961年提出态度形成与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顺从、同化、内化。

17.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 18.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过程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二)情感探索阶段;(三情感交流阶段;(四)稳定交往阶段。


19.成功的交往原则:1)尊重原则;2)真诚原则;3)宽容原则;4)互酬原则。 20.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1.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22动机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得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的需要,其力量越强大。在低层次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行为的主导性动机。 23.利他行为:有益于他人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4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建立的。 25社会规范理论(一)互惠规范(二)社会责任规范 26.侵犯行为:侵害他人,被社会所拒绝的行为。 27.侵犯行为三要素:伤害动机,侵犯行为,社会评价。 28.侵犯行为具备以下特点:

1)侵犯行为必须有伤害他人的动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这种伤害不只是肉体的伤害,也可以是心理的伤害。

29.按照行为目的将侵犯行为分为敌意性侵犯行为和工具性侵犯行为。

1)敌意性侵犯行为:以伤害他人,令其痛苦为初始或主要目标的攻击行为,有人将其称为“热”的侵犯。

2)工具性侵犯行为:伤害他人作为达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攻击行为,有人将其称为“冷“的侵犯。

30.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一是生得本能;二是死的本能。 31.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挫折;(二)大众传播;(三)酒精和毒品;(四)情绪唤醒 32.侵犯行为的控制:

(一)宣泄;(二)对惩罚或报复的畏惧;(三)教育(四)控制传媒对暴力的传播。 33.群体规范的惰性:

1)群体规范的惰性严重地阻碍着规范的更新,同时也抑制着群体的发展。 2)群体规范的惰性还限制甚至扼杀人的积极性; 3)群体规范的惰性还限制、压制着人们的创造性。

34.实际的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众,想象中得群体压力也会导致从众。 35.从众行为形成的原因:1信息影响;2规范影响。 36.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 37.应用案例:

1)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于是,他们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1.老人采用了什么样得社会认知策略?

答:孩子们吵闹是因为内部动机驱使的,老人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是将他们的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I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