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学家康德现代教育三个重要因素》,欢迎阅读!
康德现代教育三个重要因素
康德提出的调和的知识论影响到其对于教育和儿童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在康德的教育名篇《论教育学》中,康德详细地阐释了自己对于教育中的人的本性参与的认识。
(一)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康德对于人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的思考。首先,康德认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他认为只有人是最适合于接受教育的生物,动物只有本能,无从教化,而人既有获得感性经验的能力,又有先验的理性思维,并且任何知识的来源和构成正在于这两方面的必要结合,经验来提供形成知识的材料,而理性(知性)则提供形成知识的结构与组织。康德认为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被造物,这里的理性恰恰也就是他在的调和的知识论对于知识的来源的论述中十分强调的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纯直观形式(时空)和纯粹知性概念,同时也是康德在对知识的规定中所论述的对于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合的先天知识。“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正是因为人的理性的存在,才使得对于人的教育,特别是知识的掌握学习成为了一种可能。
其次,康德关于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的论证。康德认为“人性”虽然包含“动物性”或称为“兽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人性也包含着超越“动物性”的地方,即人性中含有“理性”的种子,但康德也指出人的“理性”、“思维”在人性中只是种子而已,人只有接受教育,区别与动物的人的潜在的“理性”和“善”等“种子”才能够萌芽、发展,人才能超越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康德得出结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康德进一步分析指出:教育对
于人不可或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义务,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如果一个人缺少必要而及时的教育(这里主要是指对人的保育、规训和塑造),也就是缺乏对其的理性能力的引导和支持,那么他必然会野蛮化并堕入生蛮状态之中。康德的调和的知识观帮助其证明了人接受教育的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康德对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认识
康德在其名篇《纯粹理性批判》一开始就声明知识是后天经验与先天理性相结合的产物,从经验中得不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来自人的理性,理性赋予认识对象以普遍必然性,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合乎人的理性的要求。康德的知识论以人的理性概念为核心,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这一根本条件,并以人为目的本身肯定了人自身所具有的无限价值。这一理论反映了教育上,就是康德对于人的(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和推崇。
康德认为在教育中人本身应有自己的自由,“对于小孩子最有害的是对他们行使一种讨厌的奴性的约束,破坏他的自由意志,没有再比此有害的。”他指出理想的教育是要实现儿童的本性,使儿童的理性得到发展,使儿童能以理性作为行动的指导,使他能够自觉地用道德律来约束自己,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意识到自己人格的尊严,意识到只有以理性克服情欲,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
康德认为培养人的最佳方式是让一个人自己去做他想做到的事,对于那些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