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欢迎阅读!

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一)重视知行统一,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 只
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视,而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相支撑,是不能很好落实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如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我是健康小明星”,从各个领域有意识地渗透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扎扎实实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
平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因此,就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内涵: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良好态度特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如通过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创设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功感的需要等等。其次“爱字当头”,用爱心体察儿童的内心感受,及时帮助幼儿排除不良的情绪,缓解内在的心理压力;适时满足幼儿的心理安全需要;最后适当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如引导孩子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时可让幼儿增加交往频率,真诚关心同伴,学会宽容别人,进行换位思考,启发幼儿怎么样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欢,融洽人际关系,让幼儿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可有效避免幼儿受到伤害。教师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定期交流应用心理学知识、管理教育幼儿的经验和体会,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减少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的心理维护,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中
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俞国良博士打比方说,心理问题就像煮饺子,可能在幼儿园就“下锅”了,但到高中、大学才浮上来。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常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此可见幼儿心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教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工作辛苦烦琐,加之社会的期望,同行的竞争,家长的苛求,这些都会对教师内心造成很大压力,很容易造成内心冲突,影响着教师的情绪情感,如果不加以疏导,教师便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幼儿园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的心理维护。工作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师,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够体验成功,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职业幸福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利的平台,体会成长的快乐,体会被尊重和被需要的心理满足感。生活中真诚地关心教师,切实解决教师的切身利益,做好教师的自我调控,增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
的第一所学校,承担着对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家长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实施者,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对家长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普及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家长来说更显重要。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们应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认识事物;做情绪的主人,以平静的情绪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在逆境中保持心理的平衡,教
育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积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注重劳逸结合有益身心健康;有心理疾病,应及时诊治。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Gh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