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规律性认识

2023-01-14 07:49: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外交规律性认识》,欢迎阅读!
规律性,中国,外交,古代,认识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中国古代外交规律性认识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1、根本原因: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因此,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主要目的:1)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2)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3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文档收集自网

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条件

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主观条件) 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 2、发达的交通(海陆)、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其客观条件; 3、政府的政策是主观条件(封建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内容和影响 1、途径:1)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4)通过战争的途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内容:1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2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3文化上,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4军事上,有战争、有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文档

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四、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1、原因: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表现:1政治军事外交往来;2经济贸易往来;3科技文化交流。 3、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明朝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这与西欧国家以对外扩张为目的开辟新航路活动形成鲜明对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六、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七、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由于中国疆域的地理相对独立性,先秦时期中

1 / 2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原政权及与之有联系的周边地区后来都成了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在先秦时期,对外关系基本无从谈起。西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打破丁汉武帝以前中原与西域各国彼此互无往来的隔绝状态。广义的西域包含今帕米尔山、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诸山所能到达的地区,括了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和北非。通过张骞的“凿空”,中国开辟了通往中亚、欧洲乃至更远地区的大陆交通线。东汉时期,甘英就是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到达波斯湾的。在陆路开通的同时,通过海路的对外交往在两汉时期也开始出现,只不过主要是友好国家从海道来中国而已,如东汉时期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中国,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华等都是通过海路实现的。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水陆并进。传统的至西亚和朝鲜的陆路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登州和广州出发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海路往来频繁,不仅有遣唐使和波斯商人从海路来到中国,也有中国人从梅路去南洋谋生。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独特社会环境,辽宋夏金时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海路来实现,南宋商人从广州、明州(即今宁波)和泉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也可以到达南亚、西亚和欧洲,辽金时期还在与高丽的边境开设榷场。元明两朝海外贸易继续发展,但到清朝时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对外交往以表示友好为主,经济利益考虑较少。在各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输出的大都是传统产品,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这种输出主要不是商品交易,而是赠与行为,官方贸易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外交往——郑和下西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宣扬国威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每到一处,也是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通好的意愿,然后再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正因为郑和下西洋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既与商品经济展潮流相悖,又给明政府带来沉霉的经济负担,这样的对外交往随着明朝国力衰退,只能悄然结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对外交往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由于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史上又长期处于经济文化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对外交往中文化交流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隋唐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随着朝鲜、日本和西亚、南亚的使臣的往来而传达各地,促成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同时中华文化又不断地汲取各地的文化精华,如佛教、西方科技等,使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辉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从时间和地域上看: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早在秦汉时期,与朝鲜、日本交往;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开创中欧友好交往的记录;宋元时期,对外交往进入繁荣阶段;明郑和下西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从渠道和途径上看: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外贸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如西亚商人给我国带来宗教向西方则传播中国文化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鉴真、玄奘、利玛窦;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战争在客观上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从内容上看: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经济往来,互通有无;②文化交流,取长补短;③睦邻友好,友谊长存。

八、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EH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