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_粉丝_现象解析》,欢迎阅读!
![当代,解析,粉丝,现象](/static/wddqxz/img/rand/big_47.jpg)
“偶像崇拜”,这个概念来自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圣像及圣物,流行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多用于指代被青少年群体特别是“追星族”崇拜的大众偶像。不过,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一词条逐渐被一个后起之秀“粉丝”所取代。“粉丝”为“fans”的中文译音,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作为新生代的偶像崇拜的群体,粉丝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征,不仅是单纯的崇拜,他们还参与到诸如成立组织为偶像拉票的造星活动中。于是,有舆论指出,如今娱乐业已经由“星时代”到“粉丝时代”,与简单的崇拜及追星不同,他们以自己的意志和情感“造星”,并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娱乐个性化时代的来临。当粉丝喊出“就要你最红” ,就一定能立竿见影选出自己的偶像,让其大红大紫,家喻户晓。
从电视到网络,从娱乐界到学术界,“粉丝”,已然成为一种无孔不入的现象,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众所周知, 最具代表性的粉丝是“玉米”、“凉粉”、“盒饭”,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可谓开启了“粉丝”时代的新纪元。2006年易中天、于丹等“新学术明星”凭借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全国, 在大众文化中成为明星人物。伴随着这些学术明星的走红,网上也开始出现了许多“教授粉丝”,如“乙醚”、“鱼丸”、“年糕”等。另外,诸如海选、互动、包装、短信抽奖、偶像出书、抬高偶像人气指数„„也被看作是一种时尚“粉丝”现象的一隅,并且这一现象在诸多媒体报道中也表现颇热。
二、大众传媒为粉丝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平台和基石
大众传媒是为社会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较之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有自身的优势,其运作特征是将大量信息同时、反复地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受众。新生的事物和观念往往来势迅猛,而且升温较快,在不经意间人们会发现已经伸出某种事物的包围之中,原因就在于媒介凭借其强大的覆盖率,可借助多种形式展开宣传报道。可以这样说,再将观念、思想等送到大众面前这一点上,大众传媒的力量无与伦比。所以说“粉丝”现象的一个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是由大众传媒操作,以大众文化活动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在大众传媒中,偶像形象在被大众传媒超高速地域地传播的同时,也被大众传媒极度地扩张、神化了。在这个意义上,是作为载体的大众传媒实现了对偶像的造神运动”。大众传媒不仅满足着“精神无归”的青少年群体的种种需要,也不断刺激和强化这种需要。
2005年“超级女声”带给人们的是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众声喧哗。在电视媒体内部,“超级女声”引发了广泛的联动,并在当年创造出收视奇迹。初步估计,在全国范围内收看前五场总决选的观众总量达到1.95亿人。其中总决选六进五的直播收视份额更高达19.45%,同时段排名全国所有卫星频道第一名。而在平面媒体方面,有数据表明,参与“超级女生”议题的纸质媒体有300多家,无论是大众消费类报刊还是主流权威媒体等,都对该节目表现出相当的关注。网络媒介对超女的议题表现出的积极性更令人赞叹。截至超女前三甲出炉前夕,百度贴吧的相关发帖量超过1000万。偶像的受关注程度直接影响着粉丝的情绪,当所支持的偶像排名靠后时,他们立即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其拉票。著名表演艺术家宋丹丹就坦言自己是某“快乐男生”的粉丝,并且曾发动周围的人为其投票,当此名选手被淘汰时,她甚至还为刺蛇昂新落泪。
所以,流行文化借助大众传媒在不断提供者需要、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塑造着社会群体的认同,同时也推动了“粉丝”现象这一新型流行文化现象的形成。
三、粉丝现象与其所带来的影响
如同多数学者看到的一样
,“粉丝”现象这一新兴的流行文化现象带来的不仅是崇拜和追星。今天的粉丝不单单是纯粹的仰慕者和拥护者,他们身上还体现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
强烈的本位意识,他们甚至可能成为偶像事业的策划、干预和推动者。当然,也是因为民意窗口的开启、媒介条件的成熟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才成全了这种“自我声张”。
学者周濂认为:“大众流行文化对于今天的价值重构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大长今》弘扬了勇敢、勤劳、忍耐、忠诚这些传统的美德,而‘超级女声’则传递了友谊、进取、追求个性的价值观念,它们对整个社会的价值重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人把“粉丝”现象作了如此的概括:首先是粉丝群体的团队精神,为了自己所喜爱的偶像明星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凡选手,他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从茂盛人迅速成为同一个群体,拥有同一个信念,为了同一个目标,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其次是粉丝们那种喜欢就勇敢表达出来并鲜明支持的率真精神,与以往的摸摸喜欢不同,现在的粉丝对自己喜欢的对象表现的极为勇敢,并站出来鲜明支持,完全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情;第三是粉丝积极主动、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第四是粉丝与自己所喜爱的对象患难与共的忠诚精神。常常可以在选秀现场看到这样的情形,当自己喜欢的选手被淘汰时,粉丝们在台下仍然留着眼泪冲着偶像高举大拇指,告诉他,尽管你被淘汰了,在粉丝眼中你仍然是最棒的,这无疑是对落败选手的极大安慰;第五是粉丝面对压力和困难敢于挑战和奋争的“pk精神”。
2006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面市。在其中的《成长充电器》一册里,专辟《流行追星》一章,收录了25个词条。后援会、海选、粉丝、模仿秀、青春偶像剧等也被收录其中。
对于“粉丝”一族的崛起,《新周刊》也以“粉丝现象为题,大篇幅地进行研究探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也在关注“粉丝”现象,他说:“把fans译成‘粉丝’,这个名字取得好。如只译作‘粉’,可能有歧义,不好;加上‘丝’,体现了有一群人,很贴切。倘若只有四五十人,那就不成为‘粉丝’。‘粉丝’却必须是多数。而‘粉丝’主要是崇拜,或者说是狂热的崇拜。其特征是:着迷、冲动,不理智,甚至有点歇斯底里。这样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某个年龄段的人群中,是社会活跃开放的一种表现,不要去苛求。有些事情,‘附庸风雅’一下也是需要的。”
四、结语
如同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一样,文化的本质,在于他的宽容性、多样性和参与性。但是,在包容的同时,也不能放松警惕,否则就会造成个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可能为上品拜物教所支配,日趋成为一种畸形的“单相度的人”。
无论健康、极端,还是疯狂,“粉丝”现象受到公众的广泛承认并迅速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为一个社群,“粉丝”们正日益主动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公益活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个人观点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这点不能苛求,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粉丝”一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歇斯底里的尖叫和流着眼泪的呐喊,或者可以说,他们正在把一种人心底的欲望,表达成一场不可以忽视的社会现象,然后再合情合理地把这一现象写进我们越来越包容、越来越舒展的文明中,从而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分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C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