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2023-05-07 05:0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欢迎阅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演变,古代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 ①“中外朝”制度 在中央行政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

1.在中央,设中书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

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 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 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在中央,强化皇权 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 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 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在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①.恢复行省制度②.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④.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实行“改土归流”

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历经“世袭为官——军功受爵——推荐做官——依据出身——考试选拔”

1.世袭制: 将官制限定在世袭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威,国家权力世代由贵族把持。

2.察举制 汉武帝时间里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主要靠






地方官的主观印象选拔官吏。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实际上是一种发展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4.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 ②.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④.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定制; ⑤.宋朝殿试亲自由皇帝主持,废明经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实行糊名法; ⑥.明清八股取士,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体裁只能用“八股”阻碍社会的发展;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已经十分详备,然而也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⑦.1905年废科举。 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6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