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腊八粥材料》,欢迎阅读!

腊八粥材料
在古代,天子或诸侯,在年终时候要举行祭祀八种自然神灵的仪式,这被称为蜡祭。后来蜡祭流行到了民间,就是腊月初八,南方的人们要吃腊八饭,北方的人们要喝腊八粥。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我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风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就更盛了。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满族皇帝过腊八节完全只是为了喜悦祥和。所以每年到了腊月初八雍和宫内都会十分热闹,寺中的喇嘛要从腊月初一这一天就开始张罗搭棚垒灶,要事先在后面的万福楼前及其他地点支好六口大锅,等到腊月初七黎明时,就要往大锅里放好各色作料,对上泉水,一直熬,并且在熬粥时,寺中喇嘛还要同时念经祈福,据说这个腊八粥要一直熬24个小时,直到腊月初八拂晓时分方可以出锅。腊八粥分为六锅,第一锅最为精良,里面有各色上等杂粮、各种干果、果脯、奶油、酥油、砂糖、蜂蜜等,但熬好后谁也不能吃,用来供佛。第二锅程色稍逊,但也很不错,献给皇帝,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大喇嘛,第四锅文武百官用,第五锅给寺内小喇嘛,第六锅施舍附近老百姓。所以据载,每到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方圆十里之外的人都可以闻到雍和宫的腊八粥香。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必须搞腊八粥,祭拜祖先;同时,合家团圆在一起食用,餽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作“腊月”。据传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命令将每年十二月改名为“腊月”。而“腊”这一词至汉代才正式宣布发生。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正颚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为驱鬼治身疾。做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奏乐驱疫之谓之,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存有存留。
那么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了,若是讲起腊八节的传说,知道的人可就屈指可数了。下面有三个关于腊八节的传说。 传说一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他结业下山时饿得头昏眼花,瘫倒在尼莲河畔。有个放牛女子挤出牛奶用钵盂端给他喝,把他救活了。后来教徒们为了纪念释迎得道和纪念搭救佛祖的放牛女子,就在这天供佛、斋僧和施舍贫民。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传说三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追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嫁给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见这小高价八十大高价上涌的粮食,对弟弟说道:“咱们存有这么多的粮食,这么了,今年吴萸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倔,越来越嚼。光晓得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有几年就把粮食剩饭剩菜了,院里的枣树呢,吴厝庄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v5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