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上的几个“定律”》,欢迎阅读!
教学上的几个“定律”
从事教学工作几载,我发现教学上的几个“有趣”的现象,暂且称其为“定律”吧。
定律之一:凡是与学生关系融洽的教师,教学成绩一般不会差。
说来很有趣,很多学生某个学科成绩好,最初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门学科,而是因为喜欢任教这门学科的教师,进而才渐渐喜欢上这门学科的。 我们平时过多地要求教师关注教法、学法,而实际上教师的一句颇伤全班同学自尊的话,就极有可能导致全班同学讨厌这位教师,甚至与这位教师对着干。学生存在这样一种心态,教师采用再好的教法,学生是学不好这门功课的。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平时教学成绩不错的教师,本学期任教一个班的成绩比平行班少十几分,通过学生问卷、教师座谈,发现主要原因是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一些带讽带刺的话,学生不接受这位教师,于是误会越来越多,矛盾也越积越深。学生由讨厌老师,到上课不认真,再到讨厌这门学科,最后学生成绩只有一落千丈啦。 有时候,我们回想一下,现在我们能清晰记住几十年前曾任教我们的老师,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我们喜欢的,一类是我们不喜欢的。对于我们喜欢的老师,大概多数已不记得他传授了什么知识,但却记得他的某一句话、某种做法、某种鲜明的个性特点。恰恰是这些,对我们影响极深,又让我们受益匪浅,成为我们日后成长的“影子”,我们对这样的教师终生难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身先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不是教会学生多少书本知识。 定律之二:凡是使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师,教学成绩一般是突出的。
这里的活跃当然不能是背离了教学目标的活跃,而是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师生的愉悦程度。
教师的亲合力强,学生精神状态饱满,课堂参与度高,则课堂质量必高。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教学成绩一般是突出的。一堂让学生大笑三次,你能做到,教学质量必不会差。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于漪的“情感激励法”、魏书生的“与学生多商量”式的科学与民主管理法、窦桂梅强调课堂教学的三个度,也就是温度(情感渲染)、广度(知识拓展)、深度(思维训练)等等,均达到了师生精神状态的愉悦。
这也是教师为什么要带着“微笑”、带着“激情”、带着“爱情”走上讲台的原因。想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自己心里先得有阳光。要感动别人,先要自己燃烧。
定律之三:在农村学校,凡是课桌上叠起的书本越高的学校,考试成绩一般会越好。
在目前情况下,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与坏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素质的高低,二是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方法,三是时间保障。在农村学校,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途径相对闭塞,加上家教环境的影响、学校硬件环境的限制,在学科基础水平、思维的灵活度与敏捷性上会低于城市学校学生,加上教师专业水平有限,于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成为许多同学的主要学习方法,学校“圈养”学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时间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
今年4月我去山东考察学习,我看到许多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早上5:30起床,上早操,6:00早读,7:00上第一节课,上午四节课;中午一
个半小时休息;下午又上四节课,晚饭后再上三节晚自习,10:00回宿舍睡觉。天天如此,学生每月回家一趟,叫做过“大礼拜”,其它周六、周日时间全部在学校上课。在江苏,有的学校用4个40分钟来说明学生的作息时间紧张:早上起床吃饭40分钟;中午吃饭40分钟;下午吃晚饭40分钟;睡觉前的准备用40分钟;其余时间除了睡觉就是学习。
这么长的在校时间,学生学什么?课本必竟只有几本,题目也有限。于是学生课桌上的课本与辅导资料堆成了一座座的“书山”,有的课桌上放不下,干脆就用纸盒箱装书放在课桌下。学生还要每天要面对各门各式各样的讲义、试卷,真是“忽如一夜寒风来,千张万张试卷飞”。教师站在讲台上,看到的除了“山”,还有“山”的后一幅幅移到的“眼镜”。有的学校大门口两侧赫然写上“怕苦累莫入此门,图轻松另寻他处”两句话。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笔者想改一个字,变为:“书山有路勤为径,题海无涯苦作舟。”这也许是对许多农村学校的真实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汗水不会白流。书叠得高,成绩就突出。有许多还成为全国学习的模范典型。喜哉?悲哉?谁人之过?
定律之四:不会写教学论文的教师,教学成绩不一定差,但却很少能成为名师。
写教学论文与教学成绩没有多少正相关性,但与能否成为名师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许多一线教师教书一辈子,除了看任教学科书本与教学辅导书外,几乎极少看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之类的书籍。对于教法、学法的实践与探索不少,但极少能进行总结与提炼,即使能进行总结,由于不知前人的研究成果,感觉不知从何处下手来说,也不知自己的做法是否科学。若要对自己的做法上升到对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的研究,则明显表现出缺乏信心。虽然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但自己不会说,不会写,别人当然无从知晓你的做法,也无从复制学习,自己本人也难成明白之师。无明白之师之就,又谈何成为名师。
在北京,许多中学招聘博士生做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闻。如果将学士学位作为入门级学位,那么学位的高低与教学成绩已没有什么正相关性,但为什么那么多学校偏偏喜欢招博士生呢?除了就业岗位压力外,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成长为名师的先决条件,是学校招收此类教师的主要目的。
不把教育当作一门学问,一本书来探索、研究与思考,只是在分数的圈子里绕一辈子,缺少仰望星空的欲望,是不可能成为名师的。
定律之五:5年内教龄的教师,很多时候教学成绩好于具有20年教龄的教师。
这是一个颇值思考的问题。按正常思维逻辑,一名教学经验丰富、学科知识熟练的教师,教学成绩是不太可能比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学科知识不熟悉的教师差的。但情况往往相反,刚参加工作没几年或是初任毕业班课的教师,教学成绩往往令老教师或是常年把守毕业班的教师望而却步。何故?
年轻教师成绩突出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具有强烈的被认可的需求。人处于一个新的环境当中,会有一种被大家认可、重视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之下,许多人会克服种种困难,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二是晋升职称的需要。近几年,职称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的收入,晋升职称对教师的影响越来越大。一名由高校毕业进入中学的教师,由试用期教师到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大约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这需要教学成绩;由中学一级教师到被评为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y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