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努力方向》,欢迎阅读!
![辅导员,必要性,团队,方向,努力](/static/wddqxz/img/rand/big_47.jpg)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努力方向
作者:商圣虎 罗伟 叶敏等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9期
商圣虎,罗 伟,叶 敏,陈孝宇
(皖西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 要:通过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注重品牌发展战略、厘清目标实现途径、落实分工合作制度、打造互助共享平台是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5-0163-02
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1]和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两个重要政策颁布以后,辅导员队伍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各基层一系列的文件、规定等相应出台,形成了一支奋战在一线的学生工作队伍.这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等背景的辅导员工作群体已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这类“散兵”群体进行整合,形成合力,这就是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初衷,也是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1 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现状
教育部24号令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全国高校都陆续按照比例和实际要求建立了辅导员工作队伍.笔者针对2012年秋学期皖西学院的114名专兼职辅导员做出了调查发现,专职辅导员约占辅导员总数的52%,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78人,约占68.4%,其中25岁上下的,约占30.7%;在从事辅导员的年限结构上,5年以下的(包括5年)有74人,约占64.9%,5年以上的有38人,其中有16人是各教学单位领导兼任;在学历结构上,研究生69人,约占60.5%;在职称结构上,中级有41人,约占36.0%,助教和初级64人,约占56.1%[3].
黄桂琴老师对安徽省8所高校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经统计,大部分辅导员的工龄集中在6年以下,占87.21%的比率,工作超过十年的只占2.71%;在年龄分布上,有81.39%的人在35岁以下,而且有37.98%的人是在28岁以下;在学历结构上,拥有硕士占到80.23%,本科学历人数为15.89%;工作满意度分值以1—5统计,基本在2左右,满意度较低[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从事本职工作的年限短、职称低、学历提升空间大、自身的满意度不高等特点比较突出,这是一种新生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但从长远的观念来思考,这些特点的共存如果仍其发展将不利于工作水平的提升和职业的科学化发展,会出现一种“分力”现象.
诚然,国家教育部和省都给予了辅导员职业发展极大的政策和精神支持,各高校的具体落实也正在进一步的谋划.以皖西学院为例,2006年9月实施了《皖西学院辅导员工作条例(试行)》[5],专职辅导员队伍发展迅速,“专职+兼职”模式迅速形成了.在面临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要增强集体的归属感,只有把它当作一项事业,形成一定的职业门槛,才会换来一定的共识,彰显职业的价值意义,而这一切的塑造却要依靠集体来体现,需要在团队的氛围中实
现.任何岗位的品牌打造,即独特性,不是单个人可以实现的,个人价值实现和团队氛围的存在是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心理依托.
2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从整体的视角来看,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外在因素绝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辅导员自身内在的源动力建设.在外界制度保障环境下凝心聚力,建立一支以互助和共享为理念的团队,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所谓团队,就是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6].团队相对于群体概念而言具有明显的特征,即明确的奋斗目标、成员之间的信任、能力互补、高度凝聚的团结精神、分工明确和完善的交流机制.辅导员团队就是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所组成的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共同体.当成员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信任协作,具有高度凝聚力,这样的群体就形成了团队,辅导员工作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工作方式必须要以团队的形式存在,否则永远会停留在事务性的最初阶段.
辅导员团队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辅导员团队建设有助于增强职业兴趣,稳定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更重要的是增强集体的归属感.人终究是群体动物,需要在自己的社群圈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这个群体具有高度凝结的特征,自然就会心甘情愿为其付出.辅导员当然也不例外.其次辅导员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因为团队是以互助和共享为基本原则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是一个高效团队的真实写照.团队就像一个有机体,他所摄取的营养应该为整个系统提供服务,集体受益.再次辅导员团队建设有助于加深社会认同,推动辅导员专职化进程,团队建设就是辅导员队伍的品牌发展建设.辅导员的专家化和职业化是辅导员岗位发展的趋势,职业团队的脱颖而出是在社群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必要手段.最后辅导员团队建设有助于优化队伍结构,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和谐发展,重在真正地发挥集体的整体优势.团队犹如一个整体系统,每部分都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群体的形成,而要开始从整体思维来探析辅导员工作.
3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努力方向
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团队建设的努力方向.
3.1 注重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必然趋势,团队协作是实现其品牌的有效手段[7].因此在建设团队之初,要确立团队的名称,符合团队的主旨,响亮而主题新颖的团队品牌有助于加深大家的共识;其次要以个人形式或直接以集体的形式攻坚克难,取得成果;再次要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保障团队生存的空间;最后要加大宣传,扩大影响,赢得上级的支持和关注.
3.2 厘清目标实现途径.每一个辅导员团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决定着每项工作的价值取向,每个团队成员为此目标的实现而奋斗.首先要确立团队工作的总目标;其次要确立在各阶段实施过程中的分项目标;最后对目标的实现与否进行验收整改,逐步完善.
3.3 落实分工合作制度.辅导员团队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有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相互之间具有互补的作用.可根据教育部24号令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资助工作、就业工作、素质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等)明确要求进行分工,各司其责.另外,从横向上以年级为单位,分为四个年级组;在纵向上以学生支部为单位,结合专业的特点分组.这样以纵横的划分方法把学生各项工作融合在统一的目标中.
3.4 打造互助共享平台.既然作为团队,它不只是作为人的简单的组合体,而是具有整体的互动互补功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辅导员团队一方面需要合理的成员结构,最佳的就是老中青搭配,特别是在当前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的形势下,引进的年轻辅导员工作的适应还要一段时间,容易引起脱节,这就需要有经验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带;另一方面合理的结构形式需要经常定期的交流机制,构建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以便于互助和共享,这是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灵魂所在.
总之,在辅导员队伍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从群体思维转向整体认识,从人员数量的形成转向工作质量的提高,注重团队建设,这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趋势,也是加快专职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07.
〔3〕皖西学院人事处.皖西学院专任教师名册[Z].数据整理而成,2013-08.
〔4〕黄桂琴.辅导员团队专业结构调查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报,2012(4):1.
〔5〕皖西学院学生处.皖西学院辅导员工作条例(试行)[Z].2006—08.
〔6〕[美]Lawrence Holpp.管理团队[M].林涛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7〕刘敢新,罗强.以团队协作实现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品牌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m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