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师谈在新医学模式下的治病救人

2023-03-15 01:3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神科医师谈在新医学模式下的治病救人 》,欢迎阅读!
治病救人,医师,模式,精神,医学
精神科医师谈在新医学模式下的治病救人

摘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自提出以来,逐步被社会接受,但要在医疗活动中真正表达和运用这一模式解决医疗问题还需要从医人员和社会群体不懈的努力,在这一方面,精神科医。【doi10.3969/j.issn.1671-332X.2021.09.045医学模式可以说是人类对待疾病与健康保健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可以指导人们朝着适当的方向去思考疾病的发生开展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去研究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医学开展至今,已经先后出现了三种医学模式即: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ENGELG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尽管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是在实际医疗活动中,要真正的表达这种模式,还需要不懈的努力。作为一名从业二十年的精神科医生,现在从精神科专业的角度谈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治病救人。1整体评估在所有的医学学科门类中,精神科是最能表达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门学科精神科面对的疾病,经常不能通过目前的检测与检查技术找到生物学的病理依据,无法通过患者病理生理的改变给出适宜的诊断。但病人确实出现了异常,异常的评价主要是心理社会的评价指标,所以说精神科这一门学科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实践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精神科的病史收集不仅仅来源于病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生化仪器测量,还来源于同事亲人朋友对病人行为言语活动的描述和感受。因此精神医生十分注重对求治者的整体评估,只有对病患给予整体评估才能获得全面的信息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分析然后做出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曾经在精神科门诊见到这么一个病人:莫名的全身皮肤瘙痒,在各大医院的皮肤科治疗大半年没有一丝改善,病患为此焦躁不安,几乎每天都处在看病检查服药当中,生活工作节律全被打乱。几经辗转后不得已来到精神科门诊,精神科医生根据求治者的性格特征、家庭关系、工作环境结合他的求医经历,考虑为躯体转换障碍,给予服用抗忧郁药物治疗,两周后皮肤瘙痒得到明显缓解,病患如释重负,生活从此回归正常。精神科的门诊还会时常见到,在各大医院心内科治疗屡次无效的心肌堵塞〞患者,患者主观的感觉就是难以诉说的心痛及对濒临死亡的恐惧,速效救心丸起初治疗有效,后面发作次数频繁,效果不显,且有时也可以自行缓解,但是没有发作的日子里患者非常恐惧,害怕再次发作。最后这类在普通内科的疑难杂症〞会被推荐来精神科就诊,而对精神科而言这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疾病——“惊恐发作〞。其实如果普通内科医生能够把关注疾病组织的思路改变为关注患者的整体,给予患者较好的整体评估,是比较容易能判断这类疾病的。2用心感受精神病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不同,几乎所有其他疾病患者都是主动求医,唯独精神科患者很大局部是被动求医,因此,主动诉说疾病是很难的,病史的获得一局部靠患者生活密切接触者,一局部是依靠医生与患者深入接触的交谈,医生从患者的只言片语和行为方式中去感受患者的疾病状态,从而给予合理的分析和恰当的治疗。记得刚刚走出校门进入精神科医院工作时,对通过腹部触诊就能判断肝脏疾病程度的普外科专家钦佩不已,本专业的医生开玩笑说:呵呵,精神科医生都不需要触诊,听患者讲几句话就能诊断疾病〞。确实,精神科医生需要高超的听诊〞功夫和察言观色能力,患者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与言语或许就是我们深入了解其内心动态的突破口。精神科经常会遇到几天不言不语不动的患者,用现代生化仪器检查未发现有哪个器官系统存在明确疾病,面对这种状态,需要精神科医生用心去整体评估,去感受患者出现这一状态的渊源,去判断患者产


生木僵的可能原因,然后对症下药。3学习无止境精神科医生不仅仅需要医学根底扎实,还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哲学知识,说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学的结合体,精神科充分表达了这一点。精神科的每一个患者疾病都不能与他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分开,因此要治疗好患者,就必须了解他的全部状态,不仅仅是躯体状态。精神科的前辈曾经讲过一个让人扼腕的故事,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发动,因为自杀未遂住进了医院,初不配合治疗,屡次企图自杀。经过治疗后,状态全面改善,积极与人交往,和家人相处极好,否认有自杀的意愿,鉴于病情评估已经痊愈,家属将患者接回家,回家第二天,患者即自杀成功了。原来患者为了能实现自杀的目标,发现在医院是不能到达目的的,那就一定要出院,出院那么一定要病情得到控制,而精神科疾病的痊愈没有仪器监测的客观金标准,有靠主管评估,这样患者就给家属和医生表演出痊愈的状态,瞒过医生和家属,当时前辈告知我们人的意志是非常强的,抑郁症病人一旦有自杀企图,是非常难改变的。精神科医生通过这一事例也提醒任何一个疾病确实都有生物学根底,只不过,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尚不能全部监测而已。精神科时常还会遇到这种情形:所有的精神病性病症已经消失,情绪稳定,看起来一切回复正常状态了,但是出院后很快又会重新住进医院,经过深入了解发现,患者的疾病状态虽然已经消失,可是却无法回归社会之前的朋友亲人同事对患者的接纳并没有及时回复常态。这些因素医者难以去影响和治愈,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医学无止境,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仅仅是冰山一角。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作为治病救人的医者必须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的根底上,增加自己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知识,在接受患者提供言语信息的同时去体会患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整体评估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案。参考文献[1]周绍.现代医学模式形成与疾病治疗J.医学哲学20002185-8.3刘文其,康敏,覃玉桃.现代医学模式下肿瘤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J.临床医学工程20211981410-1412.3]季建林.综合医院常见心理问题的行为干预[J.医学哲学199511592-594.4欧雅莉,谢秀梅,杨天伦.用现代医学模式看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诊疗J.医学哲学2021288B27-2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kN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