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

2023-10-25 23:38: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欢迎阅读!
儒家,仁爱,浅析,内涵,传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

作者:崔婷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

【摘 要】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一种优秀的基因,既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儒家提倡的仁爱思想重视仁爱、礼节、忠孝,关注道德,倡导和谐、发展,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核心理念相契合,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纵观当前的文化发展状况,从文化自信的首次提出,直至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尤其经典诵读走进青少年课堂,开始风靡全球。 【关键词】儒家;仁爱思想;内涵

孔子阐发的仁爱思想意味着儒家仁爱思想开始形成,自此仁爱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开始代代相传。爱人是仁爱思想的基础。孔子所说的爱人充分体现了人性对于情感的表达,他的爱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逐级发散开来的爱,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由亲到疏的,是一种始终以人为出发点的情感表达方式。孔子仁爱思想表达的起点是爱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孝悌,是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爱;而其终点则是对于他人的爱,也就是爱众,爱一切天下应爱之人。

孔子仁爱思想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仁者有异,爱有差等是基本层次,孔子告诫学生就是仁。每个人都应该去关爱他人,但要以亲亲为大,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同时强调爱也要广泛,故说:泛爱众,而亲仁。想要做到仁,就要明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极具针对性;仁由己始,爱从己来是第二层次,孔子指出仁者寿,即道德高尚,怀有仁爱之心的人容易长寿。他强调仁爱要从自爱开始,首先具备爱自己的思想,才可能对别人有仁爱之心;第三层次即仁存心间,爱有远近,《论语·党乡》记载,孔子的马棚失火,他首先看人的情况,而非马。由此可见,孔子的更侧重于爱人;仁无止境,爱需追求是第四个层次,《论语·颜渊》记载,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对人的探索不能停留,也折射出孔子对理想和理念的探索。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的仁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对的内涵进行诠释时,仁或大于爱,爱或大于仁。

孟子的仁爱思想是对孔子仁爱思想个的继承和创新。孟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倡的仁爱是一种推爱。认为爱人要爱亲亲亲,从爱自己的长辈开始,延伸至爱其他的长辈,爱自己子女延伸至关爱别人的子女,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推爱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荀子提倡爱要以行之。义,礼也,故行。他坚持在的基础上爱自己、他人和国家,强调对家、君、国的责任。对于臣子来讲,想要做贤臣,就要明君臣,上能尊主下爱民。君臣民之间的爱是相互统一的。

王阳明延续儒家仁体的思想脉络,把一切道德规范都纳入心的范畴。他强调知行合一,认的出发点,的归宿,知为行出主意,行为知做功夫。如果主意出的好,道德的躬行实践就更具自觉性,如果功夫做的深,对封建道德的认识就会更落实,在思想上扎的根更深。是从两方面,在道德上下功夫。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简单来说它是对儒学的佛、道的改造,也是对隋唐以来的逐渐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一儒学的复兴运动是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起先声的,并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进行发展的,直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而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的复兴运动。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时间之长和空间之广上。在时间上,这场运动虽然持续到明清之际,即使直至现代,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空间上,这场运动不仅在儒学的故乡有所影响,还影响到受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至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就是理学。当时有抱负有思想的人们把宋明理学作为对现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宋明理学也在消化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基础上对佛教和道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文化势,并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韩愈通过阐述博爱来诠释,是对仁爱思想的一种革新。向世陵认为:从爱亲孝亲的个体关系到爱国爱社会的崇高境界,既是价值内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教化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自愿牺牲自身资源的行为。 张载将的含义概括为:恻隐,仁也,如天,亦仁也。他吸收墨家的兼爱思想,突破了等差之爱,认为仁爱的实施应该更加广泛与平等,提出爱必兼爱的观点,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继张载的《西铭》中所倡导的民胞物与的仁者情怀之后,程颢对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在程颢的《识仁篇》中说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就表明程颢对仁爱的基本观点。程颢认为,人只有具备了与天地间所有万物同体的情怀,才能够达到一种能包容达观和圆融洒脱的精神境界,从而才能真正做到爱人如己,并由此进入仁者境界。作为宋明理学代表之一的程颢而言,泛爱万物、万物一体的境界是建立在天理的基础之上,而其思想的源头则是在《孟子·尽心上》中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里的万物皆备于我并不是指天地万物都为我而存在,而是说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和认识,天地万物我都能具备。所以才会有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问我自己,我所认识的都是诚实无欺的,所以才能非常快乐。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仁爱思想经过文化的沉淀,其内涵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现在的仁爱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了哲学、道德、文化三大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系,体现出以人为本、宽以待人、慈悲怀善、同情体谅、爱护他人的诸多特点,成为道德修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论语·颜渊》 [2]《论语·学而》 [3]《论语·雍也》 [4]《孟子·离娄下》 [5]《孟子·梁惠王上》

[6]《荀子·大略》.北京:中华书局,198849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W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