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五部曲”

2022-11-24 12:05: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五部曲”》,欢迎阅读!
古诗词,五部,小学,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古诗词教学五部曲

作者:汪丽珍

来源:《新教师》2012年第01

中国,诗的国度,萌于《诗经》,兴于盛唐。经过历朝历代的锤炼,古诗词已然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最为璀璨的瑰宝。简美的语言,明丽的画面,深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无不脍炙人口。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更能启迪人的心智,陶冶人的心性,成为滋养学生的一剂良品神药。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寻其趣味,汲取其营养,感受其真谛,在诗的国度里曼舞几曲,以诗养人,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第一部曲:以境生趣,其乐融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葡萄牙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小学古诗教学中,要以境生趣,以趣激情,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尾,都要把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

课前要导趣。如在教学《村居》时,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游戏导入,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中要铺趣。当学生学有困惑时,教师应及时添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的教学情境,减缓学习的坡度,给予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教学白居易《忆江南》一词,江南好好在哪儿?学生凭借文本,只能感受到有绿水红花才好,只知皮毛,空荡内里。为了让学生由衷感受到江南之好,教师可创设图景让学生想象描述,一幅幅动态的、绚烂的江景美不胜收:耀眼的金光,怒放的红花,摇曳的碧波,日光、水波、花影交织一起,组成了一幅意蕴无穷的油画……在学生的描述中,已化成了一幅幅光彩夺目的江南图景,读进诗里,其乐无穷。 课尾要延趣。《渔歌子》课末,悠悠的古韵伴着教师反复的吟唱,情境的创设把学生一下子带到古诗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依稀中仿佛见到了西塞山前清心垂钓的张志和,自己的心灵也一次次得到荡涤。铺始末,满课堂,观其像,辨其由,品其味,和其韵,古韵悠悠,乐也陶陶。 第二部曲:寄情于读,声声传情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古诗的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古诗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这对小学生来说,似乎有些玄乎,难以亲近。其实不然,学生一旦入眼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口,就能入情入境、入脑入心,就会读而不厌,诵而不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寄情于读,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熟读成诵,牢记在心。

读的层次应由浅入深,通晓文字的读,理解诗意的读,感受画面的读,体悟情感的读,欣赏表达的读,声声诗句,字字于情。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范读、引读、接读、赛读、对比读、表演读、配乐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在不断的读的训练中,逐步丰富感知,充实内容,提升情感,达到共鸣。《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一个清新、静谧的春晨,两位挚友临别时举杯畅饮仍难以释情的感人至深、情意浓浓的画面。在简介王维与元二的交情和元二西出阳关的缘由后,通过音乐渲染,语言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再抓更尽一杯酒想象当时的言谈举止,把饮酒饯行时肝肠寸断般的难舍,往昔往来的畅快,茫茫前景的希冀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在自由无拘的遐想中,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品出离态,诵出别情。这样读,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诗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只有这样读,才能有效地落实课标要求,将古诗教学读出一个新境界。

又如《所见》中牧童骑牛放声高歌的悠闲自得与意欲捕鸣蝉的专注不语,这一前一后,一动一静,对比强烈。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集体响读与个人轻读对比,感受了当时的气氛;表演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配乐读,领略当时的心境;赛读,积累了语言,拾到了童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了读,有口无心、有境无情的古诗学习怪现象就会与日渐失,直至无存。

第三部曲:慧眼识材,巧做设计

古诗词传诵至今,经久不衰,有赖于自身的非凡价值,其经典无处不显,或用语精准,或手法精辟,或写法精妙。做教学设计,应善于解读文本,捕捉好教学切入点,只有切得准,方能教得明,悟得透,诵出味。设计最忌循规蹈矩,用固定的模式开展教学,诸如读诗解义悟情,无趣死板的教学流程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扫而光,也让诗词的魅力荡然无存。因此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发挥出诗词的最大价值,就要灵动地、匠心独运地使用教材。

不少成功的课例给了我们以启示:《乞巧》的、《嫦娥》的、《泊船瓜洲》的绿的切入,聚焦事情、心情、景致,发掘诗中凝练的关键的字眼,凸显重点,厚实文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物悟情,可以从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景物想开去,铺展出一幅幅友人难分难舍的动情画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帮助学生领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四部曲:巧用资源,古为今用

古诗今读,时代相隔甚远,作品的时代背景,诗人的身世处境以及诗歌的创作风格等诸要素均是学生学习的盲点,因此,今人读古诗,应多方借助资源,填补理解上的空洞,才能畅通学习,还庐山以真面目,学通学透。教学资源取之有道,文字、声像、生活、实物等,各种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Vx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