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家风:务实自强,勤学互助》,欢迎阅读!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家风:务实自强,勤学互
助
1953年底,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成立不到两年,在器材和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一位青年人和同事们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随后不到6年的时间,又相继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一系列光学仪器,建立了从研究到设计,再到材料、加工生产、检测的一整套科研体系,一举填补了光学领域的多项空白。
他就是中国光学事业奠基者、国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他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王大珩生于1915年。1932年,17岁的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王大珩远赴英国留学。1948年,王大珩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与生活条件回国。1951年,他受中国科学院邀聘筹建仪器研制机构。 父亲是天文气象学家
王大珩是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他的父亲王应伟是天文气象学家,也是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王应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王大珩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风有着很大关系。
王大珩自幼聪敏过人,5岁就直接读小学二年级。王应伟担心孩子骄傲,对他的教育格外严厉。小学四年级时,老师曾出一道“鸡兔同笼”题,班里只有王大珩答对了。回家后,王大珩兴致勃勃地告诉父亲解题过程,父亲却说他思路不对,根本没有搞懂,答对不过是巧合而已,并告诫他:“学子最忌骄躁二字,骄则浮华不实,躁则浅尝辄止。”多年后,王大珩还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
博士生:科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容不得丝毫懈怠。
王应伟曾将王大珩带到自己工作的北京观象台,对他进行人文历史教育。北京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将放置于此的天球仪、四分仪等8台珍贵天文仪器掠走。王应伟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对儿子说:“在这个世界上,靠乞求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只有靠自强。人自强了,就没有人敢欺负你了;国自强了,就没有人敢欺负你的国家了。什么时候我們的国家强盛了,我们这些中国人在别人眼里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个人!”
王应伟晚年专注于《中国古历通解》的“补遗”工作,但直至去世前仍未完成。为此老先生自制一联,抒发遗憾之情,同时以此勉励儿孙:“人谁不死,唯晚岁虽成《通解》未做《补遗》,殊难瞑目;我赋曰归,愿儿曹各业专门稳登岗位,饶有信心。” 养成踏实进取的品格
在父亲的教育下,王大珩养成了踏实进取的品格。初中毕业时,他已经学完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初中与高中阶段,他的数学成绩几乎都是满分。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的王大珩考取“庚款”留英公费生。在英国他先后就读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谢菲尔德大学。1948年,王大珩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参与大连理工大学创建,后历任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为长春理工大学)院长等职。在海外学习技术光学和玻璃制造技术的求学经历,让他拥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除了研发各种光学仪器外,王大珩还带领近千人的队伍,参与“两弹一星”项目所有光学研究任务,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该项目对卫星上安装的对地观测相机提出极高要求,它既要达到较高分辨率,还要经得住自动拍摄的震动。在国外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王大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P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