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明月的前世今生》,欢迎阅读!
明月的前世今生
作者:赵珊珊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41期
我们今天的主角是月亮。今天我们谈的月亮,不是天文学意义上的月亮,而是人文意义上、文化意义上的月亮;更直接地说,是想通过月亮这一面“镜子”,来反观我们的民族文化。 我们最熟知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是什么?——嫦娥奔月。其中一个版本就是,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向月宫。如今,中国的探月计划就叫“嫦娥计划”。有这么浓厚神话色彩的月亮在中国人心中可以说是一个情结,可以称为“月亮神”。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的月亮无疑是最圆、最亮、最美、最牵动人心的。细细品味起来,古诗词中的“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为一个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如果按月的意蕴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月”的时间意象
月有阴晴圆缺,又有固定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等等。但朝代的兴衰、世事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一轮明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追问。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二、月的空间意象
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月,凭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种广阔的境界,给人以壮观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王维守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就在这一泻千里的月明中,多少故事在演绎着多味的人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那月下是有情男女的相视相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是失意之士的对月感叹。 三、月的情感意象
1.良辰美景的象征。月以其轻柔如纱而编织了一个令人遐想的境界,古人早就以月来代良辰美景。李白有月必有酒,他想“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也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2.知情可人的象征。在诗人与月共存的时空,月不再是宇宙间的一颗行星,而是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可人。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的默默无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痴情相伴,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中,明月更可以代人相伴相随。
3.离愁别恨的象征。月圆喻团圆,月缺自然就是离别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能做的只有望月饮酒,倒头酣睡,却不免夜来清醒,辗转反侧,孤寂中,看“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分离的一方“无言独上西楼”,看“月如钩”。 4.望远思归的象征。正因月到中秋这个团聚的日子分外明,月必然要担起望远思归的职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千古绝唱写尽了思乡之情。千里共婵娟时,更是“共看明月應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月亮这一创作主题,真是从传说、诗歌、散文、民族性格等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她独有的魅力。所以,明月的前世今生,你现在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呢?当你下晚自习的路上,抬头望月时,是否对月亮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N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