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素材成就个性习作

2022-11-03 02:51: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个性素材成就个性习作》,欢迎阅读!
个性,习作,素材,成就
个性素材成就个性习作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习作?这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在教学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时,我尝试着做了一些教学改变,根植课文,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写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学生上交的习作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只有属于孩子自己的生活素材,才能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文章。

一、课文引路,寻找人物招牌性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要求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在上作文指导课时,我没有按自己以往的习作教学习惯实行“审题——选材——立意——手法——行文”的作文指导方式,而是先让学生回忆在第七单元的课文中,有哪些人物的招牌性特点让你印象深刻?我的设计意图是以熟悉的课文引路,激发兴趣。从学生的反映可看出这个设计是成功的。由于,似乎不假思索的,大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是严监生临死前的两根手指,有的说是王熙凤那放诞无礼的笑声,有的说是托德的僵化笑容等等。看着学生兴奋地,闪烁着光芒的眼睛,我知道他们的兴趣和注重力已在课堂上了,而这些文学界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于是我顺势引出本次习作的内容,接着问: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有没有代表性的招牌动作,或招牌语言、招牌特点?

二、发散思维,寻找人物的典型特点

找身边人的典型表现。这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还没得到我的指示,就兴奋地和同桌、前后桌讨论起来了。看到这个情景,我顺势让他们展开小组讨论,在一旁悄悄地观察着。学生们都在眉飞色舞地说着,有的还情不自禁地配上动作。五分钟后,讨论结束,到小组代表发言时间。这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答案是这么的丰富而真实。说人物个性动作的有:钟盛宇——爸爸的双刀、晏茂书——妈妈的侧目“亮箭”、黄梓珊——妈妈的叉腰抿嘴;说人物招牌语言的有:覃燕欣——爸爸的“一心不能二用”、黄文——妈妈的“我要立志减肥”、刘璇——妈妈的“话说哎呀——”说人物招牌性特点的有:滕静怡——妈妈的“闲不下”、岑伟山——妈妈的“洗洁精”罗向德——妈妈的“QQ”达人、周湘云——爸爸的“草包肚”、杨怡媛——爸爸的“手机宝贝”,戴雪莹——“爱哭”的燕欣等等。原来普通而熟悉的父母与朋友,突然间变得如此个性突出。拓展思维的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之所以没有说出勤劳的妈妈,爱孩子的妈妈,严肃的爸爸等这些老套的题材,是由于开课时,利用本单元课文对人物个性特点的描写给了孩子极好的启发,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心,不但激发了孩子敢于发现、敢于发言的兴趣,同时也打破了孩子原有的思维模式,开拓了孩子们


的思维。

这么好的选材,如果配上“一个熟悉的人”这样老套的题目,多煞风景呀。于是接下来我没有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指导写作方法,而是重点讲了“个性题目”教学如何拟题。

三、成果展示,个性突显

第二天,作文交上来了,一个个欣喜也迎面而来。首先看题目:《手机保卫战》《家里的双刀侠》《闲不下》《妈妈的“紧箍咒”《一心不能二用》《妈妈爱“亮箭”“洗洁精”妈妈》……全班47人只有一个学生用《一个熟悉的人》为题。从本次习作题目看,学生们做到了文章题目新颖,有味,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再看一看习作内容,学生们在习作指导课上拓展开的人物招牌特点都在作文中写出来了。一个个人物都写得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个性都显得真实而又鲜明。如杨怡媛同学的《手机保卫战》描写了一位酷爱手机小说的爸爸,妈妈为了限制爸爸过度使用手机,把爸爸的手机没收了,交由她保管,结果爸爸用尽种种办法想从女儿手中拿回手机,引发了一场手机保卫战。再如晏茂书同学的《妈妈爱“亮箭”》描写了一位善于用眼神去管教孩子的严格妈妈;岑伟山同学的《“洗洁精”妈妈》描写了一位做什么事都喜欢用洗洁精洗一洗的既勤劳又有洁癖的妈妈……这次作文选材的成功让我深深理解到了只有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素材,而这样的素材就是孩子的个性着眼点。也只有这样的生活素材才能让孩子写出彰显个性的习作。

四、个性素材,需要个性语言支撑

在高兴之余,我也看到了学生习作中存有的不足。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指导课上我忽略了写法指导,于是学生习作中大多使用的都是叙述性的语言,而人物描写的方法使用很少,使习作不够生动,人物个性并不是很鲜明。我决定再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们学会使用人物描写方法。我先出示了晏茂书同学的作文片断:

妈妈很爱管我,有时我不想吃饭时,她一定会逼我吃。这个天上完夜班,妈妈一回到家就问我吃晚饭了吗?我今晚很不想吃饭,于是我犹豫了一下,刚想说吃过了。只见妈妈用犀利的眼神看着我,目光好像一把上了弦的箭。但我还是冷静地说我吃过了,结果妈妈的眼神全凝聚在我的脸上,我只好说了实话。

《妈妈爱“亮箭”

我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妈妈眼神的句子:“只见妈妈用犀利的眼神看着我,目光好像一把上了弦的箭”“结果妈妈的眼神全凝聚在我的脸上”。在这段话里对妈妈眼神的描写只有两处,显然是不足以突出妈妈的眼神变化。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家里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M6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