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赏析

2023-01-26 04:46: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赏析》,欢迎阅读!
大调,交响曲,赏析,田园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赏析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 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乐曲赏析

作品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奏鸣曲式 此乐章表达"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而轻盈的第一主题(片段1),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紧接着由小提琴阐述。第二主题为C大调,由长笛与单簧管陈述,清新悠扬。发展部比海顿的要大些,以第一主题为核心。再现部两个主题同样由 F大调陈述,在提琴畅快的五个音上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行板-B大调-12/8-奏鸣曲式 此乐章描写的是"溪边的夜晚(小景。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片段2)。第二主题同时由弦乐与木管奏出(F大调),柔美而又不失庄重。 第三乐章:快板-f大调-3/8-诙谐曲

第三乐章描写的是"临行前乡村欢乐的集会",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片段3)。主部前半段温柔细腻,后半段粗犷豪爽(部分为2/4拍)。此乐章没有三声中部,在主题的欢呼下突然结束。


第四乐章:甚快板-f小调-2/2

离别时,作者突然遇到了一场雷阵雨,使其不得离开。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片段4)。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

首先,小提琴以渐强方式引开主题,定音鼓、小号怒吼起来。之后乐曲出现频繁转调,使音乐的气氛尤为紧张。短笛的加入更是给予人们一种犀利的感觉,让人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定音鼓和短笛的远去直接过渡到第五乐章。

第五乐章:小快板-f大调-6/8-回旋的奏鸣曲式。 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片段5),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同时又略带一丝伤感。其中单簧管的演奏模拟杜鹃的叫声,稍带凄切。弦乐的颤弓更是带有恋恋不舍的感觉。最后弦乐轻轻的描绘“落日”景象,结束全曲。 概述

第六交响曲,这首以“田园”命名的交响曲是标题性的,作者对所有五个乐章(从第二乐章起一气呵成,连续演奏而不间断)都作了简短的文字说明,这种做法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是唯一的一例。但正如贝多芬同时又强调的那样,它并不是用音符去描绘田园风光,而更主要的是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愉快心境表达出来。

第二乐章是有些写景的,有流水潺潺,有鸟儿啾啾。谐谑曲乐章“村民欢聚”表现民间生活的热闹,但接着被一场暴风雨打断。低音弦乐器造成雷声般的轰鸣,风声则在短笛的高音区呼啸而过……等到雨过天睛,一切都豁然开朗。牧人怀着感恩的心情吹起牧笛,赞美太阳和人、自然生灵的蓬勃、茁壮……

生命乐章的伟大漫步

贝多芬的交响曲尾奏一般都有着极其辉煌的高潮提升,“反复主题”成为其固定的格式,而他在缓慢乐章的表现上更传达出一种神秘的飘扬。第6号交响曲《田园》,就是上述音乐特征的绝对体现。这是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对大自然依恋的表达,被誉为“生命乐章的伟大漫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1958年创建干洛杉矶郊区,当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Ll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