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今医家都喜欢使用道地药材》,欢迎阅读!
![医家,古今,药材,使用,喜欢](/static/wddqxz/img/rand/big_35.jpg)
古今医家都喜欢使用道地药材,在中医处方笺上,许多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川”即四川,“云”即云南,“广”即广东、广西。这些药物大多就是道地药材。因而,道地药材报那些具有特定的产地,经过当地炮制加工,具有确切可靠治疗作用的药物。我国幅源辽阔,天然药物分布广泛,近年来,随着中药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药物已经能够人工栽培,并在许多地方推广。
它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指同种异地出产的药材,在质量上有明显差异,如人参、地黄、杜仲、当归等,产地不同药效差异很大,常把某地出产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而其他产地出产的则叫“非道地药材”;其二是指同一种药材国内外均有分布,但在中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则具有独特的疗效;其三是指原产其他国的药物流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发展,成为常用中药,这些药物在中国的某些或某一地区已经引种成功,如红花、木香等;其四是指经加工而形成的药品,其“道地”所在主要是指工艺上的考究;其次是指一些正品药物的代用品,这些代用品相对于“道地”的正品药物而言,就是“非道地”的药材了。
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如商品生药白头翁有16种以上不同植物来源,正品应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其根含有皂甙,有抑制阿米巴原虫作用,而属于石竹科及菊科的一些同名异物则均无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又如不同品种大黄的成分和泻下作用也有明显差异,掌叶、唐古特等正品大黄中,其有效成分蒽醌含量以结合状态为主,游离状态仅占小部分,这些种类的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而一些混杂品次大黄,如华北、天山等大黄,其蒽醌含见以游离状态稍高或接近结合状态,此等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差。另外,如中国长白山的野山参,中国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皂甙的含量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因而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都有出入。
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大贝母或象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虚劳咳嗽。到目前为止,常常得到人们赞誉的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附子,内蒙古的甘草,吉林的人参,山西的黄芪、党参,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江苏的苍术,云南的茯苓、三七等。当然,道地药材毕竟数量有限,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常用一些同名而产地不同的药物来代替。
道地药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退化严重。这是影响道地药材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在一部分道地药材的抗旱性、耐寒性、抗病虫害减弱,耐药性增强或早熟。如三七,过去很少发生根腐病,现在不仅根腐病发病率提高,而且对农药的耐药性也在增强。?
道地药材品种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一是田间管理过程中,药农为追求高产,长期大剂量施用无机肥以及植物生长素,促使其生长速度加快,扰乱了其自有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使品种退化:二是人为的改变其生态环境。有不少药农盲目地照搬一般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于药材。如有的药农对药材种子种苗搬用薄膜育秧技术,必然使其耐寒性从幼苗开始就减弱;三是不重视对优良品种的选育。这是造成道地药材品种退化的根本原因。?
2“公害”问题较为普遍。由于生产过程中,对土壤选择不严,以及长期施用农药和无机肥,导致目前道地药材普遍存在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这是造成道地药材品质下降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加工规格无创新。目前几乎所有的道地药材的商品规格都依从传统加工。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模式沿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药材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防病治病方面,而是已开拓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药食两用这样更宽领域。因此,道地药材商品规格就应该适应这种需求变化,比如三七、当归、天麻、山药、黄芪、党参等品种均属药食两用的道地药材,人们已普遍食用。在加工的规格方面,就应该充分考虑食用方便的要求,可以加工成薄片,粉末等规格,这对拓展道地药材的需求空间十分有利。?
4.缺乏“品牌”意识。道地药材也是商品,既是商品,就应该有自己独特品牌。品牌是商品成功地打通国际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提起“宝马”汽车,人们便知道它是德国产品。但提起中药“无麻”,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哪的产品?同样都是天麻,云南产、四川产、贵州产、陕西产、湖南、湖北也产。产地不同,天麻的品质必定有差异,这种差异,由于各地产的“天麻”,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只好良着不分,都以同样的“身价”出售,这岂不是把真正道地药材天麻“委屈”了吗??
5.生产带有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材种植分散于千家万户,由于没有固定的组织去协调生产计划,药农只能凭借某一品种在某一时候、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商品价格,去判断是否种植,种植多少,而很少考虑当这种产品面对市场时,市场的需求变化。这样,往往出现(道地)药材周期性过剩或短少的波动。当其生产大量过剩时,再名贵的道地药材也可能变得“身价”低廉;反之,当其生产不足时,即便是“乌鸦”也会卖出“凤凰”价。正是这种畸形波动,使得不少名贵道地药材在市场上很难长久保持其应有的珍贵与“身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J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