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新形势下学校教师的团队建设》,欢迎阅读!
论新形势下学校教师的团队建设“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战略思想,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本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其根本保障在于教师的素质。为此,作为最基层的教育部门――学校,不但要重视培养教师个体素质,而且更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一、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发展教育教师为本。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阻碍学生的身心素质向预期的目标发生变化;教师群体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良好的教师群体关系是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它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加快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进程。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广博知识、心理素养、综合教育能力和改革意识、科研意识等方面,这些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依靠教师团队氛围的催化作用,其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最能体现出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要经过由学生“向教师”转化,由“新教师”向“老教师”过渡,由“老教师”向“骨干教师”的转化等阶段,而在这些阶段的转化中,采用一帮一、以老带新、集体备课等措施,都是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使青年教师逐步成熟,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彻底改变教师队伍断层的现象。 2.提高学校的凝聚力,促进教师群体素质的优化。
一所学校创办成功与否,其标准在于“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建设的程度,其中教风的好坏是起决定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更何况从“教师”这一概念来说,“教师”是指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活动的一种特定的角色,以及与这些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活动相关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系统。①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不仅言传,而且身教,所谓“集液成球、滴水成河”这一道理显而易见。教风的好坏来自于教师个体的集中表现,来自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更来自于教师的群体氛围,群体素质的形成。反过来,教师群体素质的形成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提升学校的凝聚力,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加强教师的团队建设,还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新时期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当前,许多中小学正着力创建特色学校、绿色学校等,但其根本方向也是朝着这一目标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知识的社会、竞争的社会、进步的社会)需要学校有一个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再也不是过去的在校长一人领导下的家长式管理机构,更不是依赖于几位骨干教师的力量,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创设一个和谐、融洽式的教师团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运用集体管理的模式,实现民主管理、民主治校,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团队建设的可行性。
教师团队建设工作,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而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在于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做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小些,他关系到千万人的事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的兴衰。”校长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学校的设计师、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建设好学校教师团队,使教师群体保持团结协作、和睦共事的氛围,关键还是从管理者做起,从校长做起。 1.提高校长自身的素质,尤其是自身的人际吸引力。校长应把自己视作教职工的同志、朋友,
对他们要关心爱护、尊重、信任、体贴、同情,要有意识地缩短与教师的“角色距离”,减少“位差”,不能摆姿势,脱离群众。因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开展都依赖于教师的执行。校长应多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教师进行感情的双向交流,如:组织文娱、体育活动,与教师聊天、驱寒问暖、参加各种聚会等,尽量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以增进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和融洽程度;其次,要不断调整与教师在地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距,以取得教师的心理认同,产生相似性吸引,工作上要杜绝命令式、欺压式、惩罚式等的管理手段,制度制订要以教师为本,切合教师的实际;最后,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有宽容精神、任人为贤、关心教师,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教职工,同时在开展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从而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确保教师和谐关系的持续发展。 2.加强学校荣誉感,教师集体感教育和开展诚信教育。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教师是教育者;另一方面也是受教育者。教师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这一职业决定教师工作实际上是“良心工作”,只讲奉献,不求索取。这种甘当“孺子牛”精神的崇高境界,除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外,还有赖于群体氛围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寄托做为支撑点。所以,学校的荣誉感、教师集体感、工作中的诚信往往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大多数教师认为精神上的肯定往往高于物质上的奖励,作为学校管理者有必要利用并引导好这种观念,使之转化到实践工作中。如:开展先进教师、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党员和文明班等评比活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工作中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表扬、鼓励多一些,批评少一些,从而促进教师良好氛围的形成。
3.改善学校教师中的人际沟通。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各组织部门来协调,如:年级组、科组、备课小组等,通过开展教研活动,级组文体活动、团队实践活动等解除部分教师的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达到净化思想、统一协调的目的;另一方面,可通过教师之间的个人交往,如:探访、谈心等手段获取有关信息,以达到有效的人际沟通。
4.及时排查教师群体中的各类矛盾。教师之间矛盾的存在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民主评议结果的真实性、奖金发放、宿舍安排、个人价值的体现等方面,这些矛盾的存在对学校良好教师团队关系的形成及教育目标的实际都有消极影响,甚至严重危害到学校的荣誉和发展。因此,及时处理这些矛盾应成为学校控制不良关系,消除隔阂以形成轻松和谐人际环境的重要一环。解决的办法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学校领导要多做“和事佬”,平衡他们的心态。具体做法有:①耐心说服教育,提高认识,达到认同,彼此相容;②交换角色,“将心比心”地考虑问题;③安排领导或好友进行疏通、劝导、协商;④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做出处理报告;⑤学校领导要勇于承担责任,缓解教师之间的矛盾。这些做法都能化解教师之间的矛盾,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9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