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域、文化、方言对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以文山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为例》,欢迎阅读!
![生为,文山,民族学,汉语,师范生](/static/wddqxz/img/rand/big_35.jpg)
地域、文化、方言对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以文山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为例
作者:雷 丽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7期
雷丽
(文山学院 民族研究所,云南文山663000)
[摘要]影响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多多。本文结合特殊地域、民俗文化、民族语言对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进行阐述,最终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特殊地域;民俗文化;民族语言;口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H1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7-0102-02
二十多年的文山学院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课教学,使笔者深感每教一届学生,都觉得不少学生在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通过近几年来仔细地研究分析,认为学院的学生,特别是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并不佳,这主要是与他们所处的特殊地域、民俗文化、民族语言等因素有关。
笔者结合文山学院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单谈谈特殊地域、民俗文化、民族语言对提高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产生影响的这个问题。
一、特殊地域对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文山学院属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师范类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历年来学院招录的学生,多来自全州8县边远地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这部分学生,占了学院录取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学生来自边远,来自特殊地域,在学院里面,他们能吃苦耐劳,刻苦努力学习,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在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小时候所受教育导致的。
1.边远条件限制,未引起足够重视。据对麻栗坡县、马关县、富宁县三个“边境县”的不少壮苗族村寨进行关于边远少数民族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情况调查研究,发现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少数民族小孩,当然也包括少部分年龄偏大的老年人,不会说汉话或是不太会说汉话。他们一般只会本地的民族话——本族土话。这说明他们受特殊地域限制,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2.当地教师教学本地化,方言土语严重。通过调查得知,不少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小、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说普通话,只说一些本地的汉语方言。时间长了,学生就跟着老师讲方言了。即便走入高校,汉语口语表达还是比较欠缺。
3.考试评价影响,让教师不注重汉语口语表达教学。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教师,为了成绩,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造成了缺乏汉语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降低了部分少数民族小、中学生毕业了,还不会说汉话和听不懂汉话的现象。
二、民俗文化对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民俗文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民俗文化中产生的民族方言词语,对汉语言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影响严重。
1.民族文化产生的方言词语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中产生的一些方言词语,对学习普通话产生负面影响。如文山学院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说起土语或交谈时滔滔不绝,振振有辞,妙趣横生,但是让他们把当地汉话转换为普通话后进行交谈则往往诘屈聱牙,结结巴巴,苍白无力或不能应付了。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一时难于找到与本地汉话相对应、恰当的普通话词语或表达方式。
2.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不同,情况不同;同一种少数民族学生,来源地区不同,情况也不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的差异,是学生学习汉语言的一大障碍,在进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口语表达能力教学时,一定要尊重每一种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要寻找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优点、闪光点,赞美它,让学生以他们的母语自豪,进而找出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的异同。
三、民族语言对提高汉语言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民族语言对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产生的影响要与特殊地域、民俗文化产生的影响更大。因为民族语言带有一定的民族特性语音。
1.少数民族学生只会说少数民族语言。通过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村寨的调查了解,一个村或一个寨,基本上是同一民族,且多是小聚居,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听到老师说普通话。一旦下课,由于学生全是少数民族,同学之间聚集在一起,说的全是少数民族话。加之学生放学回到家,父母只说母语——少数民族语,孩子也跟着说少数民族语,造成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2.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倒语现象严重,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口语表达存在一定的困难。各少数民族语言中倒语现象比较突出,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口语表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学会了一些汉语的词或词语,但是在运用中组成句子表情达意,经常会说倒,形成倒语现象。有时,少数民族学生说出来,由于出现倒语现象,常会闹笑语,让学生出丑。一旦闹笑语,少数民族学生就不敢进行汉语口语表达训练,或是不爱学说了,导致了学生说汉语口语表达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教时间长了,也不见效果。这主要是与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倒语现象有关。
四、解决特殊地域、民俗文化、民族语言对影响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呢?
1.取得家长的支持。要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训练的问题,最好是要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首先,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更多的是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要知道父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父母能多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学习,一起配合好教师做好孩子汉语口语学习的转化工作,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效果。其次,家长要学着教好自己的孩子学说汉语,做好学说汉语的良好示范作用。
2.克服消极母语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小学毕业或是进了初中,都还不太会说汉话或是听不懂汉话,到了大学,汉语都说得不够好,原因之一就是受到消极母语的
影响。因此,要想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会说汉话听汉话,最起码的就是要克服好消极母语,主要是克服好倒语现象和本地化交际语言。
3.口语课要上出实效。文山学院里面的《普通话》课程的开设,应把汉语口语表达训练课上出实效。虽然每个星期只开设一两节,但在课上,专门有教师教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或听录音,让学生跟着学说读,营造学说汉话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尽快地学说好汉话。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快听懂和正确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会用标准的汉话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总之,特殊地域、民俗文化、民族语言等各种因素,对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都会产生负面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寻找解决的良好办法,尽快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亦应如此。
【 参 考 文 献 】
[1]项正文,王正嬉. 边远苗族地区苗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标教育研究,2009(6):87-89.
[2]项正文.滇东南苗语倒语现象浅释[J].语文知识,2007(2):48.
[3]余建.怎样提高藏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J].新课程(下),2013(5):4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8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