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欢迎阅读!
![共产党人,意图,隐瞒,不屑,观点](/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6.jpg)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它只是学生我读马克思的一点浅感,因为虽然“学习”了这么多年的马克思,但学生从未读过,更不用说理解马克思,哪怕一丁点;甚至对还曾一度对对马克思这三个字充满蔑视与不屑甚至是反感,当然这些都不是马克思的问题,千年伟人总会有成为千年伟人的理由,也不是我的问题,我毕竟还算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怪只怪有人总像传教士一样给我传达一个像真主、耶稣一样的“马克思”的圣音,而我同时又被教导: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这种精神的混绕如“坠入五里雾中”(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第51页;以下简称手稿)而又找不到出路,尤其当大家都口是心非的讲着马克思的时候,青春年少的人们总会选择叛逆而不会是服帖: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的背离从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再一本正经的强权也改变不了的思想“放荡”的本性——这也是规律——如果存在规律的话。在这篇浅感中,学生本来打算谈对三个问题的感受:目标还是方向标:评共产主义目的论;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马克思的人本关怀以及马克思著作中“我”的主体意义。但考虑目前自己对马克思的阅读面、时间限制以及自己精力等原因,想写好这几个问题都比较难,于是在浅度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几本节选本的作品后,谈下对马克思“异化”论及相关问题的一点随意的浅感。
对“异化”一词,学生没用进行词源学上的考察,但从上课我的笔记中,“异化”一词似乎起源古希腊,只不过在那里是疏远、脱离、转让的意思。在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中所讲“异化”是指权利的让渡;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是主体与主体分离出来的存在物的异化,具体表现就是:黑格尔绝对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异化,费尔巴哈宗教的异化;随后,青年黑格尔霍斯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论扩展到人对金钱的异化;而马克思所讲异化则是人对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在其《手稿》中,论证了1、人与劳动产品(人与物)的异化,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2、人与劳动活动(自我异化)的异化,即“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这种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这种异化就表现为“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4、人同人相异化。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人与自己劳动产品、生命活动、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以上引注,全部来自《手稿》,第50-59页) 作为这四个层面相互递进异化的结果就是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节标题所表达的“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共
第1页 共3页
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重印,第28页,以下简称《宣言》)在这一对立中,纵然马克思充满激情的写道:“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东征的远征。”但他同时冷刻得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诚、小市民伤感这些感情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此三个引用皆来自:《宣言》,第30页)于是就有了:
“这东西(金子),只这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使害着灰白色的癫病的人为众人所爱;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荣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你有形的神明,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来自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第4幕第3场,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第93-94页,以下简称《德意志意识形态》) 伴随对“这东西”的追逐而来的是“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 “一切等级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此二引用皆来自:《宣言》,第30页)“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替代,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6页)于是,“震撼世界的”(转引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0页)词句出现了,“思辨之马自由奔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6页),一些“唱高调、爱吹嘘的思想贩子以为他们无限地超越于任何民族偏见之上”(《德意志意识形态》,第40页)掌握了绝对真理,永远真确。殊不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要求„„”(《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04页)于是,“只因他的文字变成铅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邵燕祥语)的顾准孤然凋零(顾准,《顾准文集》,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扉页),“一代宗师,学界泰斗”的费孝通在人生理应最为高产的二十年著述寥寥(可参见: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也才有了“成我毁我皆政治”的王造时(陈夏红编,《法意阑珊处——20世纪中国法律人自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4-159页)„„
“这样就产生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于是,马克思也就发觉了“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飞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宣言》,第51页)
第2页 共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7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