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欣赏之剪纸艺术的魅力

2023-02-06 21:49: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间美术欣赏之剪纸艺术的魅力》,欢迎阅读!
剪纸艺术,民间,美术,魅力,欣赏
民间美术欣赏之剪纸艺术的魅力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镂空艺术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 人民群众的喜爱。 ——摘录自《百科-剪纸艺术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吴越践王于行吉……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在历代的典籍载记与文人的笔下,我们不难发现,剪纸这一艺术起源颇早且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印象中的民间剪纸比起对于艺术价值的欣赏,人们似乎更重视剪纸的实际用途,例如纳吉祝福、驱邪、除恶、劝勉、警戒亦或者是趣味,然而曾经的剪纸艺术却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它们表现的都是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政治抱负,也有可能是对于自然的感慨,对生命的喟叹,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的出现使得剪纸艺术的发展有了分歧——即产生了相对于宫廷的“王族艺术“民间艺术符合宫廷审美的艺术大多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因为它们一味迎合统治者的想法,违背劳动人民的意愿。因此,被传承下来的便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民间剪纸除了是劳动人民心灵手巧的体现,更是承载民间习俗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也曾看到过如此描述: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久旱无雨,那便要剪求雨的“独女捣棒槌”悬空吊挂的门笺、碗架云子之类,必须线线相连;贴在窗户上的则要求与窗格适合,并多镂空,否则迎光看去只是一个大纸片片;贴作炕围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纹,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损坏……这些已逐渐成为民间剪纸的特色,民间艺术的独特语言,在合乎习俗的基础上创造美的线条,美的韵律。劳动人民没有系统地学习艺术的条件,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创造的富有美感的作品才具有超出其本身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视其为文化遗产。

民间剪纸能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依旧存在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关系密切,其自身的特征更是让它在与宫廷的艺术之间的比拼中脱颖而出: 1. 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上一段提到过民间剪纸是承载习俗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依附于人们生活环境的现实状况,遵守的社会习俗以及信仰,但它又不仅仅是现状的体现,而是更深层次的表达。它可以


反映作者复杂的情感,可以寄寓美好的理想寄托,可以表现对世界的认识与感慨。因此民间剪纸又是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也可以有其自己的审美标准。 2. 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民间剪纸的纹样、种类是少数人的思想结晶,他们用剪纸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他人并被他人认可且广为流传,这是个性的体现。然而当提到版权问题,大家很难准确地分辨众多的剪纸类型分别属于哪个人,除非这一类型独具一格到他人无法模仿。所以,我们看到的作品署名更多的是XX时期劳动人民而非具体的某一个人。这虽然不利于劳动者艺术家的创造,是历史的不公,却也使剪纸本身变得民族化,中国化。 3. 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不同地区自然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会有不同的信仰,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剪纸自然也就拥有了不同的外在形式与内涵。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对应不同的剪纸样式,使得民间剪纸艺术内容更显丰富,更具充实感。而某些剪纸的题材样式具有相对稳定的表现方式,这便使得民间剪纸在拥有差异的同时不显得杂乱无章。

虽说剪纸是大众化的艺术,但仍有一个两个杰出的人们被大家膜拜:

“剪花娘子”——库淑兰,是中国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人。她的作品色彩绚丽简洁明朗,描绘的是日常可见的生活百态,家禽家畜、花草树木、房屋农具各个栩栩如生。而她的代表“剪花娘子”更是剪纸界的一座丰碑。她是剪纸界的大神,打破单纯模仿的传统,创造空前的表现自我灵魂中真善美的艺术新模式——剪贴画。

文明大江南北的剪纸艺人——张永寿,从事剪纸60余年,创作了数千幅精巧绝伦的剪纸作品。其剪纸精致细腻、生动活泼、独具一格,广受人民群众好评。其中花卉的剪裁更是到达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张老剪下的菊花形神兼备、轻灵自如、清涟脱俗、各具娇妍,就如头角峥嵘,昂扬可喜的《麒麟角》;锋芒些露,俏拔可人的《紫针松》;尽显娇媚,欲拒还羞的《醉红妆》;似出水芙蓉,亭亭玉立的《芙蓉面》;颤颤然浑如蝶恋花心的《粉蝴蝶》;卷曲真似罗汉心的《罗汉须》……每一个都是剪纸中的精品。“圆如秋月方如砖,缺如锯齿线如须”张老用这十四字真言概括了剪纸的技巧令其作品刚柔并进,虚实结合,营造出“剪中有画,其味无穷”的境界。我们由衷赞叹,张老的剪纸是活的!

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呈现在眼前,它们背后的千丝万缕更能证明它们的来之不易。一幅优质的剪纸艺术作品不仅要完整地构成一个画面,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无论国内外,对于艺术的追求,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注重点,就如国画讲究笔墨浓淡疏密,油画注重色彩对比协调,木刻强调黑白对比,剪纸则须讲究刀味和纸感,在意玲珑剔透、装饰及变形夸张。剪纸不似绘画,画面线条及所得,剪纸需要从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形象,然后用线条构成“透光”的使用需要,构图里常出现的对称,剪刻时特意造就的锯齿纹,则是为了达到装饰上的要求,使画面均衡美观。剪纸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夸张的造型,与事实不符的构想则良好地进行了对比,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使得作品的灵魂核心更明确,更易被人们解读。众多剪纸作品中,真正优秀的剪纸当属江苏的扬州以及天津的杨柳青的单色剪纸,两地剪纸造型优美,纸张考究,刀工犀利。两者皆为举世闻名的书画艺术乡,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烘托下,剪纸艺术的卓越可想而知。

剪纸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是不是拥有那个天赋作为一艺术家发扬剪纸艺术并不是重点,关键是要有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懂得保护,那么传文化的长河便不会干涸。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yU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