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欢迎阅读!
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朱志刚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3期
朱志刚
文化建设是现代农村建设的灵魂,合理利用农村传统民俗文化并发挥其功能,有利于实现农村的持续发展。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为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新时期应重点从挖掘、整理与开发等多方面推进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多个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对当前我省农村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了探究。
一、前提:地方发展民俗文化的决心与定力
在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市、县(区)、乡(镇)如何认识其地位和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地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水平和高度。一个地区有坚定发展当地民俗文化的决心和定力,并能为其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县(区)、乡(镇)具有积极支持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执行力,是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县(区)推动、村庄(社区)落实是农村民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近年来,柏泉街道办事处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把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服务和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柏泉新苑社区是按照湖北省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新型农村还建社区,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挑战。目前,柏泉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强力推动民俗文化发展。社区居民也热情很高,不仅积极献言献策,提议建成了能表现民俗文化的亭台、名人廊、文化墙、二十四孝图、廉字碑、人口文化公园等,还积极参与各项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社区家庭和睦、邻里融洽,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文化氛围。
二、保障: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加强地方文化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旧的民俗陋习在农村沉渣泛起,一些西方腐朽文化逐渐渗透到农村社会,究其原因,与很多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县、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才便于传承和创新农村民俗文化。
其一,要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基层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应提高农村村委会书记、村主任的知识素养和文化水平,抓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真正扎下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真正落实落地。
其二,要加强地方文化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柏泉街道办事处可供推广的经验有:一是加强街道文化站队伍和“三室一厅一场”建设,“三室一厅一场”即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管理和辅导室,多功能活动厅,文化活动广场。在建设完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阵地开展工作。二是完成社区(大队)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十六处、文体广场六处。三是围绕功能定位、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等重点环节,制定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柏泉办事处提前两年完成了街道及社区(大队)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公共设施配套建设。
三、具体做法:抓好本土优秀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开发
要在准确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方向的前提下,使各具地域、民族特色的经济、社会、信仰、游艺等民俗,以文字、影像等形式保留、传承下来。
(一)挖掘与整理农村优秀民俗文化
首先从历史文化名人入手,挖掘和丰富地方文化。在历史上,柏泉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2013年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委宣传部鼎力支持下,柏泉街道以出生于柏泉的大汉口创造者、旧中国头号慈善家刘歆生为重点,解读和挖掘历史人物身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建设武汉中心城市的目标和东西湖区、办事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从民俗和地方家谱入手,完善和丰富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研究地方家族史是研究和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最后从民间传说入手,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柏泉民间传说丰富多彩,立足于柏泉本土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创作完成的湖北小曲《柏泉是好地方》、歌舞剧《柏泉吟》,多年来在柏泉地区广为传唱。
在挖掘与整理传统民俗文化遗产过程中,应注意三点:一是突出特色,重点挖掘体现本地独特文化魅力的民俗;二是创新形式,探索以课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举办民俗节庆等形式,扩大农村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加大农村民俗文化保护的资金与社会支持;三是以人为本,积极寻找农村民俗文化项目传承人,加大对他们的培养,特别要解决农村民俗文化传承断档的难题,探索吸引农村青年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民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借助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和信息化条件,要科学开发农村民俗文化资源,盘活农村文化存量,积极把农村民俗文化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文化更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其一,编制中小学生校本教材,开发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柏泉地方文史工作室根据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突出柏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编辑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宜于学生阅读的中小学生校本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将提供给当地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其二,着力打造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开发传统民俗文化的引导功能。柏泉街道办事处紧紧围绕廉政文化主题,借助专家力量,遴选出八位乡邦先贤,在办事处正街展出柏泉英杰的事迹,在新苑社区历史名人廊上镌刻八位乡贤的简介,分别冠以忠、孝、仁、义,廉、勤、俭、耻的标题,文约而意丰。同时还配上了各类形象丰富的雕塑、石刻和绘图,传播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三,借助现代传媒,开发本地民俗文化传播功能。2013年10月以柏泉籍慈善家刘歆生为原型的电影《孕城》在柏泉开机,这部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彭建新百万言同名小说,以历史人物和事件诠释了武汉人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批武汉文史研究专家、学者在柏泉茅庙集为刘歆生铜像揭幕;其四,从乡村历史遗址保护入手,推动和形成旅游经济,开发传统民俗文化的辐射功能。柏泉起源于殷商时期,明、清两代兴盛,儒教、佛教、天主教相互融合。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古建筑有4处(市级2处),古文化遗址8处(市级1处)。
在开发农村基层文化资源时,应注意三点:一是制定农村民俗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在坚持文化为民服务理念和弘扬农村文化个性的原则指导下,努力挖掘与整理优秀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加强农村民俗文化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实施“农村文化+”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的宣传、推介。探索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科技、民俗文化+村庄规划建设、民俗文化+互联网等形式,借助农村传统民居、文化遗存、民俗节庆、特色美食等载体,发展民俗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促进民俗文化活态化;借助各类科学技术手段,推进农村民俗文化信息数字化,促进民俗文化资源互通共享;利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契机,按照突出地域民
俗文化特色的思路,对农村道路、房屋和山水园林田等农村地理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彰显农村村落和风貌建设的文化美感和民俗魅力。借助互联网,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的宣传与推介。三是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大力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民俗文化开发利用,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文化项目效益,真正盘活农村文化资源。
(三)打造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激发农村民俗文化的活力
随着农村政社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市场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之中,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或者在形式上不复存在,或者发生了功能转换,农村地区传统特色文化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民俗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不在于静态的民俗资料与展览如何丰富,而在于活态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何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农村生活中,祠堂、土地庙、打谷场、汲水处、小商店、小饭馆、集市甚至田间地头等村民活动场所,以及红白喜事、民俗节庆等人员聚集较多的仪式场合,都会成为村民文化生活与休闲的重要场域,也是农村民俗文化产生、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一,打造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在挖掘特色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和展现居民精神风貌上下功夫。柏泉街道办事处在新镇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精心守护,竭力弘扬柏泉文化;一方面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纳现代文化艺术。一是打造古集市,激发现代活力。柏泉茅庙集形成于殷商时期,距今3000多年历史。2010年柏泉街道办事处投入4700万元对茅庙集进行了“修旧如旧”改造。充分利用现代艺术形式,展示了千年古镇滋养出的本土历史人物画像和事功。二是不断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丰富古镇人文景观。由雕塑艺术工作室创作的刘歆生、张京、孙武三尊铜塑像屹立于街头;木刻艺术工作室展示个人收藏多年的红木家具、书画、木雕作品和爱心书屋,丰富了古镇人文景观,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同时,柏泉街道办事处还定期举办名人文化讲坛,保持持续文化影响力。借助专家学者发掘历史文献创作的《大汉口之奠基者、中国头号慈善家刘歆生》《孔子在说什么?》等,提升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地方历史的认知。
其二,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全方位植入社区居民生活。传承与创新农村民俗文化,关键是通过建设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组织型公共文化空间,恢复打谷场、集市等生活型公共文化空间,激活民俗节庆等事件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内涵,不断增强农村民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农村建设中,会经历搬迁还建、拆村并点、分房复垦,在旧与新的转换中,柏泉居民自觉接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折射出新时代的民风社情。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个精神核心,那就是民族文化,而民俗文化又是其中的精髓。团结自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以民俗文化为纽带,通过大力弘扬民俗文化精神,调动群众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促进新农村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黎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t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