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艺术是社会的缩影》,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艺术是社会的缩影
作者:张立威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6期
摘 要: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艺术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横向比较中西艺术,我们会发现造成中西艺术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中西方社会形态的差异。理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体会艺术发生的社会背景,对我们理解作品、创作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中西艺術发展脉络,阐述了中西艺术发展的异同,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的敬重和信仰。 关键词:艺术;社会学;文明
当我们置身巴黎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废旧火车站改造的奥赛美术馆,五颜六色管道暴露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著名博物馆,足不出户却大饱眼福。从以侧身正面律为典型的埃及艺术;美为至上的古希腊艺术;到倾向于实用主义的古罗马艺术;再到全面受到基督教制约的中世纪艺术;继而是人文主义思潮涌动,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再而是激情华丽的巴洛克艺术;紧接着是粉红肉欲,矫揉造作的洛可可艺术;我深刻感受到艺术是社会的缩影,艺术的产生与变迁与其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背景,意识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那个“美好的时期”,洞窟上绘制的古老的公牛与原始的巫术活动有关,“肥美的”维纳斯是母性崇拜的反映;古罗马人骁勇善战,艺术多用于对帝王进行歌功颂德,雕塑不再刻画完美的神,而是刻画尘世间的人;当享乐风潮在罗马分裂中退落,基督教一跃而起为国教。艺术完全服务于宗教,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单纯为了宗教服务,因此中世纪绘画题材都为宗教故事,人物形象单一死板;一千年后,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宗教的反思的基础上,随着马丁·路德的振臂高呼,人们复兴了对自己的崇拜。文艺复兴又开始注重对现实的描绘,解剖学的发展,让人体刻画得更加精准。因此出现了《蒙娜丽莎》,出现了拉斐尔至美至善的圣母形象。
以上是纵向观察,接下来,我尝试着横向来看。
比较东西方艺术,我发觉,东西方艺术之差别实乃东西方社会文化之差别,进言之,艺术为文明之缩影。
当尼采告诉全世界“上帝已死”的时候,西方艺术审美标准豁然崩塌。但在此之前,西方社会评价美术作品仍以写实标准为主,是因为艺术在有“创作自觉”时,美术的功能之一即为描摹现实,这与照相机的功能雷同,这也就是为什么照相机的诞生可以对美术家造成那么巨大影响的原因。
而东方艺术,以写意为主,是较为主观的表现。中国美术家,注重“气韵生动”大于形象逼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东西方艺术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令人不禁陷入思考,东西方艺术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类同根,但需要面对的生存矛盾又是多样的。概括起来,人活一世,必面对三种困苦:必死(固有一死)、匮乏(资源有限)、相争(弱肉强食)。必死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匮乏是物我之间的矛盾,相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解决困苦矛盾的过程中,人类逐渐产生了文明,文明,是人类生存的副产品。然而,东西方之异也因此逐渐拉开。
原始社会,东西方都诞生了渔猎文明或者称为游牧文明。这是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但从地理上来说,西方爱琴海岸山多平原少,水深多良港,决定了西方人不得不上山打猎,下海捞鱼。为了生存,他们需要这样做,并且在一个地方食物匮乏后要转移到新的资源丰富的地方,因此西方人长期面对着物质匮乏的问题,物质匮乏下的文明塑造了西方人乐于征服和扩张领土的品性或者说民族精神。
物质的匮乏还有一个解脱之道,交换。这导致了商业诞生。商品交换的锱铢必较,是西方人追求精细,追求公平,追求实证主义,追求量化的精神源泉。西方人崇尚科学,也是因为物质的匮乏,他们需要通过科学的精准计量用以交换,还需要运用科学来获得改造自然的力量以保证更好的生存发展。
总而言之,西方渔猎文明由于物质匮乏造成的物我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物我两分世界观,乐于征服与扩张,追求公平,精细,科学,客观,理性的民族性格。
对比西方人,东方的我们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地理上来说,炎黄时期人们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系众多,利于开垦灌溉,因此农业发达,农耕文明应运而生。农耕生产易成规模,谷物便于储藏,因此食物来源稳定,不存在食物匮乏之苦。因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部族规模很大。人们很少考虑匮乏的问题,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大部族的稳定问题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当时人们思维的写照,这个思维一直影响到现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中国不但商业不发达,而且还要重农抑商。
天朝盛国,地大物博,接纳外来,开放包容。东方的我们很早就懂得春播夏耕秋收冬藏。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认为食物是天地的馈赠,因此东方人认为万物是人的尺度,人要敬天,敬地。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万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因此只有东方才有土壤诞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诞生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仁爱待人的儒家思想等等。
不重视交换、关注整体安危、与天地和谐共生,让我们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合的世界观。因此中国人不求准确客观,不刻意赞美人于自然的作用,而求气韵传神,讲究意在笔先,赞美广阔天地,以自然之物暗喻自己的品格节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化引起艺术理念、风格、形式的变化。再深入一点讲,社会的背后是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文化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这一切我们都可以称为文明。所以,艺术是社会的缩影,也是文明的缩影。
走进博物馆,就是将思绪插上翅膀,俯瞰文明千年;就是将自己置身山麓,仰观文明千仞。纵横东西艺术史,艺术的背后,原来是社会的推动。若再向上攀登,能感受到那亲切陌生的风,它带着人性的气息、思想的味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影响着所有人。而我们,正也有意无意地塑造着它。这就是文明,跨越万年,深入骨髓,永垂不朽。这就是文明,当我们推开博物馆的大门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啊,文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oT4.html